多維TW/惠臺攻心瞄準臺灣菁英

文/陳鄭爲 圖/多維TW提供

在任何的國家、社會或組織之中,都必然存在少數掌握權力並影響決策的菁英,在領導過程中菁英可以建立一套社會關係,並利用各種資源及傳播工具,包括襲奪大衆話語權,鞏固並擴大其所代表利益羣體的權利。

可以說,菁英政治本是一種權力分配的結構表現,與一國政體形式是否民主並沒有多大幹系。即便在當今這個一人一票的民選社會,維繫一套體制持續運作的最小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其實仍在於成功說服少數菁英階層合意,即可達成。若是更戲謔地說,也有幾分「擒賊先擒王」的味道。

中國大陸日前宣佈31項「惠臺政策」爲例,政策後續引來的討論已有許多,坊間評論多聚焦這套措施顯見大陸對臺如何「軟的更軟」的作爲,又或是部分質疑論者認爲大陸諸多的「惠臺」,實是「虛化臺灣云云,各路意見莫衷一是。然而,平心而論,多數評論乃基於既有政治意識形態的主觀價值,去爲大陸惠臺政策對臺灣帶來怎樣的結果下判斷,反而忽略了體察這整套政策運作的細緻化過程:臺灣人日漸廣泛受惠大陸政策讓利過程中,一步步「被施恩」的統戰脈絡與步驟究竟爲何?

按政治學與社會學的傳統,統治的菁英羣體可進一步依其屬性,細分成政治菁英、經濟菁英、文化與知識菁英等次類別。從菁英的次類別來看,大陸此際31條惠臺措施的指涉對象,實可發現此波政策在針對個人層面的顯著受惠羣體,主要集中於文化與知識菁英羣體。這不僅符合大陸對臺政策的工作需要,也是大陸對臺工作在大的時序進程上的一種必然。

先就政治菁英與經濟菁英的吸納來說,早在2005年國共兩黨會晤的那一刻起,即開始了中共以政黨交流爲平臺擴大對臺政治菁英的接觸,上自主要政黨、政治領袖、縣市首長、退役將領,下到基層民代、地方里長組團赴中國大陸的各式交流等,在大陸對臺統戰兩手策略行之有年的現在,能夠與之交往接觸的廣義臺灣政治菁英實是早有所獲。

其次再就對臺灣經濟菁英的吸引而論,臺灣企業與金融商業人才早就回應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蓬勃,被難以抗拒的市場力量引導到了中國大陸落地發展多年。宏大的市場誘因本身已足以讓臺企與臺商趨之若鶩,給予準國民待遇和惠臺政策的紅利加持,只能說是大陸在收攏臺灣人心方面,又一錦上添花之作。簡言之綜觀大陸在吸引臺灣經濟菁英赴陸的整備上,早已是開花結果且收花團錦簇之效果,此波惠臺措施的施惠對象,就算對於經濟菁英有所擴及,也非主要對象。

是以,在大陸對臺政治與經濟菁英的交流與吸納已有所成的現在,如何進一步額外拉攏文化與知識菁英「來歸」,則爲這次惠臺措施出臺背後的最新思考。審視31項惠臺措施中的大部分專案嘉惠對象大致已經明確。

其中,文化產業涉及到圖書出版,爲臺灣圖書進口業務建立「綠色通道」,簡化進口審批流程,對於過去長期找不到適當管道進入大陸圖書市場的臺灣出版業者來說,可說是較大的開放。在影視產業方面,則是開放臺灣人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指主要演員、製片、導演、編劇等)、大陸元素及投資比例方面的限制等,皆是大陸在對臺傳統文教、傳媒與流行文化領域,闢出一條讓臺籍文化與影視工作者前往大陸落地發展的快捷途徑。

此外,措施亦開放臺灣高教科研與醫療等專業技術人員到大陸執業,如可報考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申報各項基金專案,放寬大陸醫師資格考試規定,讓符合條件的臺灣醫師,可獲得大陸醫師資格。再如鼓勵臺灣教師可赴大陸高校任教等,儘管領域有別,但這些開放項目顯然都鎖定了具有專業知識門檻背景的臺籍知識菁英而來。就連過去因臺灣身份難以取得中國大陸官方核可的「新聞記者」,也在這波開放職業考試之列,儘管在新聞全面開放的臺灣業界人士眼中未必認同,但從「新聞」此一中國大陸一直以來嚴格管控的「宣傳」工作,都列爲開放臺灣專業人士報考的職業項目,將使年輕的臺灣新聞從業者更有躋身「大聯盟」、晉升更高殿堂之感。可以想見,本次大陸「惠臺」開放不只範圍廣泛,且用意之深,不能僅以意識形態來做直覺反應。

而且這次開放臺灣專業技術人士赴大陸執行業務與就業,從目前比較有明確政策輪廓的幾個領域可以看出,提出的條件顯然比過去更能吸引這些專業人才長期「落地」,到中國大陸深耕發展,尤其是付出同等專業技術與勞動,卻能帶來更優渥的回報的話,對這些專業人士生涯規劃,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就結果論,中國大陸除了持續以自身市場發展作爲利誘外,也順勢利用了臺灣優良的人力素質,引入中國大陸、協同內部產業發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若將此次「惠臺31條」政策與過去「代理人」式的大陸惠臺政策做法相比,最大差異在於更精準地瞄準到具體的「人」。過去中國大陸惠臺花費不少,但收益多進入了「代理人」口袋,還在臺灣產生了「撒錢換不到真情」的矛盾。北京這次則直接找到認同中國大陸發展需求與趨勢的專業人士「對口」,便頗有爲他們量身訂做個性化方案之感。總的來說,大陸今朝「甜蜜推送」惠臺措施,是否真能充分達致初始設定的政策成效,在大半政策只有指導原則、尚未有明確的執行細則底下,目前還難有定論。但從惠臺政策明確瞄準了臺灣內部過去較少與大陸展開全面交流的文化與知識菁英羣體來看,大陸對臺工作確實具有一個由經濟菁英到政治菁英的吸納,再向外擴及至文化與知識菁英的節奏。在中國大陸對臺挾市場優勢與政策紅利雙管齊下之後,臺灣各菁英階層的次羣體將不意外地陸續盡收大陸對臺的統戰網中。可以料想到,大陸瞄準臺灣文化與知識菁英的拉攏作爲,不會只有這一波,後續可望成爲其重點工作。

因此,當大陸推動惠臺措施,越來越形同給臺灣泛菁英羣體的「大禮包」時,對臺灣整體的發展而言,除有遠慮,亦有近憂。近憂自然是當各類執一方牛耳的菁英魚貫「登陸」之後,臺灣內部接下來的各項發展該由誰來支撐?又或者說,臺灣社會是否做好了準備,接受未來的許多發展將是由跨足兩岸各界的臺籍菁英來協同領導的局勢?

更遠慮一點,則是大陸對臺的許多政策,要直接惠利到民間底層,實有難度;從大陸統戰思維出發,當是拉攏一大部分的人,又孤立某一小部分羣體爲先,待形勢成立後,再加大懷柔力度,全面遂行政策目標。長此以往之後,當臺灣內部未來在討論「臺灣利益」時,則有普羅大衆與菁英羣體因爲「與大陸交往親疏的座標差異」,進一步導致利益分殊之慮,從而有代表意見分歧的可能;這更是臺灣在審視大陸市場機會、面對對臺政策大興施惠之舉而導致臺灣菁英人力外流的同時,臺灣各界更需要冷靜思考的緊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