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當今企業無可避免的議題

COVID-19疫情所引發的全球混亂,讓人們對於氣候議題感到更加迫切,我們親眼目睹既有的體制在面對已知的危機降臨時,仍無法充分準備及應對,這似乎與我們長久以來所面臨的另一個全球性議題-氣候變遷,有異曲同工之處。

面對氣候變遷以及未來愈來愈多新興風險考驗企業因應挑戰韌性與企業本身的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管理息息相關。根據MSCI研究發現,ESG評比較高的公司具有較高的韌性,COVID-19危機中ESG指數的表現也支持這項結論。也因爲投資人漸漸認同ESG管理得好的企業較不易受到系統性風險的影響

在疫情時代,無論是國家或是企業都需要自COVID-19危機中成長,積極管理ESG議題,提早爲氣候變遷做準備,讓韌性、應變能力和永續能力都更勝以往。

實際上,我們也看到這個趨勢正反映在全球行動上。爲了將氣候變遷衝擊合理地反映至金融體系決策中,自2017年以來,全球已有超過1,600家企業/機構簽署支持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CFD),其中包括超過60%的全球百大企業,支持系統性地將氣候衝擊造成的財務風險與機會予以量化,並按照四大風險管理核心要素(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目標)進行揭露;且有超過全球GDP一半的經濟體承諾或預計承諾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許多企業也紛紛加入減碳的行列,全球超過540家企業制訂科學減碳目標,甚至提出更宏遠的零碳排目標。PwC全球聯盟組織即承諾:將在2030年前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爲達成此目標,PwC承諾在2030年將其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絕對值減少50%,各個國家及區域辦公室都將全面轉換使用100%再生能源,並將商務差旅所產生的排放量減半。

根據PwC Taiwan發佈的《2021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僅32%臺灣企業將「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納入策略規劃與風險管理架構,相對於貿易衝突傳染病或其他健康危機、供應鏈中斷等風險,有將近50%的企業有實際作爲,我們可以觀察到臺灣企業領袖們的焦點還是主要放在突發性的、中短期的危機事件上,因爲衝擊十分顯著,因此管理力度大。

氣候變遷這種長期而不易見的系統性、全球性的風險,卻像溫水青蛙式地容易受到忽略。在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紛紛納入氣候議題,方向漸趨一致,臺灣企業應該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機會與威脅,提早因應來自投資方法人與機構投資者)與營運方(客戶或上游廠商)的壓力,例如,2019年9月成立的零碳資產所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資產所有者已增至33家,承諾於2050年將其投資組合達到淨零排放。

面對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建議臺灣企業可透過永續的關鍵四大元素,將ESG落實在策略規劃與風險管理架構中:

一、建立文化:由上到下的建立永續願景與使命,訂定相關策略、並提供必要之永續知識培育技能建構

二、設置機制考量內外部財務與非財務影響,建構ESG 行動方案與目標。

三、進行量測:建構績效追蹤機制,展現機制有效性、追蹤目標成果提升可信度。

四、對外溝通:透過國際標準(如GRI、SASB、TCFD)揭露永續進程與績效,以及支持永續相關倡議

以上四大元素環環相扣,形成正向循環,透過持續的精進與落實,讓臺灣不僅挺過這次疫情,更超前部署氣候變遷危機,實現永續發展,一同成爲低碳轉型贏家。(本文作者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