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部長赴陸推介「競爭優勢」 《經濟學人》:法國經濟被低估了嗎?

法國經濟部長赴中國大陸推介「競爭優勢」,英國《經濟學人》網站刊文討論:「法國騷亂的表象之下隱藏着成功」(Beneath France's revolts

7月28日至31日,法國經濟、財政及工業、數字主權部部長勒梅爾訪問中國,出席並主持第九次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討論氣候變化、國際金融結構改革以及中法貿易等雙邊問題。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的經濟競爭力究竟如何?法國做對了哪些事情,又有哪些不足?觀察者網引述英國《經濟學人》網站27日刊發的一篇評論文章,從多個面向觀察法國的經濟表現,認爲被外界低估。

評論稱,今年以來,法國人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家。兩次出現大規模街頭騷亂,導致國事訪問被迫中斷。第一次騷亂是爲抗議提高退休年齡,凸顯了法國人拒絕正視國家養老金體系的資金缺口。第二次騷亂源於警方射殺一名17歲少年,暴露了法國警方在治安環境惡劣的街區執法的失敗。法國總統馬克宏領導的少數派政府似乎在從一次危機走向另一次危機。

評論稱,然而,在頭條新聞背後,一個謎團始終縈繞今天的法國:這個厭惡變革、具有造反精神、過度偏好稅收的國家仍然能夠做對許多事情。法國近年來的經濟表現甚至超過了其他歐洲大國。自2018年以來,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累計增長率雖然不高,但卻是德國的2倍,並領先於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

評論稱,事實上,基於某些統計標準,與4大歐洲鄰國相比,法國展現出了驚人的活力。部分是源於歷史的決定。法國自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高速(且綠色)鐵路網,不僅令美國的鐵路網相形見絀,也超過了歐洲主要鄰國的平均水平。法國是歐洲碳排放量最低的國家之一,這並非得益於可再生能源,而是法國自上世紀70年代啓動的核工業。儘管去年有56座核反應堆出現維護問題,今天法國66%的發電量源自核能。目前有6座新一代核電站處於規劃建設中。

評論稱,法國的經濟表現也反映在更新近的選擇。按市值計算,法國進入全球一百強公司的數量超過其他任何歐洲國家。這主要歸功於法國的奢侈品巨頭,它們在過去十年中的盈利能力和規模都取得飛躍式增長。2022年,法國奢侈品品牌的盈利能力超過了美國科技公司。全球三大頂級奢侈品公司——路威酩軒、愛馬仕和迪奧——都是法國企業。

評論稱,當然,法國企業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手工縫製的皮革手提包上。法國還是歐元區最有價值銀行——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的所在地。從2017年到2022年,法國軍火出口佔全球之比增加了4個百分點,達到11%。去年,在法國註冊的專利數量超過了歐洲主要鄰國的平均水平,將近英國的2倍。在巴黎南部一處森林茂密的高地,法國政府正向薩克雷地區的創新產業集羣投入數十億美元,致力於打造「法國的麻省理工」(French MIT)。

評論稱,英國與德國依然擁有更多在歐洲排名前100的獨角獸企業(即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然而,在巴黎,初創企業發展的環境已經徹底轉變。法國電信與科技行業億萬富翁澤維爾·尼爾(Xavier Niel)等曾經的先驅者已經成爲知名人士。

評論稱,馬克宏在2019年承諾,2025年前法國將誕生25家科技獨角獸企業;該數字在去年就已經實現。從事共享單車業務、提前入局的法國獨角獸企業BlaBlaCar負責人弗雷德裡克·馬澤拉(Frédéric Mazzella)表示:「過去的商學院畢業生更偏愛大公司提供的穩定生活。現在,成爲科技創業者已經變成一件很酷的事。」

如何解讀法國被低估的經濟表現?評論稱,一個較新的因素是國家干預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復興,即使對美國與英國也是如此。在法國,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國王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讓-巴蒂斯特·科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政府的中央規劃官員恢復了這一傳統,又名爲「計劃」(le Plan)。如今,歐盟對公共財政補貼的要求不再像過去那樣嚴格,這讓法國得以更自由地追隨其核心直覺。

評論稱,以法國北部「電池谷」正在建設的4座超級工廠爲例。它們從敦刻爾克港一直延伸到杜夫蘭(Douvrin)和杜埃(Douai)的舊礦業盆地。一旦建成並全面投產,它們將使法國成爲歐洲最大的電動車電池生產國之一。

評論稱,法國政府說服臺灣企業輝能科技(ProLogium)在敦刻爾克建廠。法國工業部官員羅蘭·勒斯庫爾(Roland Lescure)表示,這「不僅是關於補貼」,還事關「可靠、低碳的能源供應」以及「加速規劃流程和不斷髮展的電池生態系統」。杜夫蘭的電池生產線將於今年開始運種,距離提交第一份規劃申請僅過去了2年。

評論稱,第二種解釋是對一系列社會偏好的微調。具有革命意識的法國人傾向於認爲他們的社會已經陷入嚴重的不平等。億萬富翁的財富飆升、通貨膨脹壓癟普通人的錢包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受。今年,路威酩軒奢侈品帝國的掌門人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一度成爲世界首富,身價高達2110億美元(直到被馬斯克超越)。2022年,歐洲十大富豪中有六位是法國人。馬克宏將財富稅簡化爲豪宅稅,被批評者視作「富人總統」,一心追求放鬆勞動保護監管與削減福利。

評論稱,然而,在馬克宏的領導下,法國成功地將更支持創造財富的態度與福利國家建設相結合,在糾正國內不平等方面仍然比其他大國做得更好。法國的貧困率遠低於歐洲鄰國的平均水平,僅爲美國的一半多一點。學前班教育已經被證明是提升低收入羣體人生機會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而法國現在要求3歲以上的兒童強制接受學前教育。

此外,法國的人均壽命比美國人高6年,人口肥胖率也低很多。法國的失業率處在6.9%,爲15年來新低。儘管馬克宏進行了改革,但法國國家稅收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仍高於除丹麥以外的任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而且用於社會支出的比重更高。

評論稱,最後一個因素是政策的穩定性。馬克宏是法國20年來第一位連任的總統。勒梅爾也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連續任職最久的財政部長。這對搭檔誓言不會徵稅,並一直堅持承諾。馬克宏邀請外國企業巨頭參加一年一度的「選擇法國」會議,已成爲備受追捧的精英盛會。今年,200多位外國企業家受邀赴凡爾賽宮用餐,並共同宣佈另一筆價值130億歐元(約合144億美元)的投資計劃。

評論舉例:摩根士丹利在巴黎的員工人數幾乎翻了一番。輝瑞公司未來4年在法國的投資將翻一倍,達到12億歐元。德國安聯保險公司(Allianz)首席經濟學家路德維克·蘇伯蘭(Ludovic Subran)形容:「現實情況是,法國吸引力的提升正在成爲長期趨勢。」

評論稱,法國並沒有做對每一件事,事實遠非如此。公立學校的標準與地區性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引發了嚴重擔憂。國內政治依然兩極分化,社會焦慮不安。平均實際工資水平始終「躺平」,而不是像美國那樣不斷上漲。法國所有的補貼和基礎設施項目價格都高到令人瞠目。公共財政捉襟見肘,部分是爲保護消費者免遭生活成本危機的影響,而對能源賬單設置了上限;目前還在緩慢取消這一做法。自馬克龍先生出生以來,法國政府的年度預算從未實現過收支平衡。

評論稱,然而,當法國人登上高速列車去享受令別國羨慕的漫長暑假之際,法國模式仍在挑戰那些預測其即將崩潰的人。英國評論員薩姆·鮑曼(Sam Bowman)最近撰寫分析文章,對高稅收、勞動保護法規嚴苛的法國依然相對富裕的程度表示不解。更好的基礎設施、更簡潔的規劃與住房供應、更便宜的兒童保育和充足能源似乎提供瞭解釋。他總結說:「法國走錯了太多步,但在真正重要的指標上,它仍然表現得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