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明代反映時代變革 武強木版年畫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強木版年畫傳承人馬習欽繪製墨線稿。(圖/翻攝自《新華社》)

記者馬叔安綜合報導

河北武強縣民間傳統美術武強木版年畫作爲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發源於明代,興盛於清朝,其特色包括構圖豐滿,線刻粗獷,設色鮮亮,裝飾誇張,其題材除了民間元素外,也反映時代變革,以表達人們時事關心,以及對生命的期望。

武強木版年畫色調鮮明,對比強烈,除墨線外,一般有3到7種套色人物塑造突破解剖比例,突出頭部眼睛,在動物題材的創作上,則強調「十斤獅子九斤頭」,渲染出動物的生動形象

武強木版年畫構圖飽滿,整個畫面幾無留白,常以世俗認同的吉祥物代表,以諧音喻義、象徵等藝術手法裝飾作品,例如「連(蓮花)年有餘(魚)」、「喜(喜鵲上眉梅花)梢」、「平(花瓶)安(鞍)富貴」、「封(蜜蜂)侯(猴子)掛印」等等。

▲武強木版年畫傳承人馬習欽在印製武強木版年畫。(圖/翻攝自《新華社》)

武強木版年畫刻版所用的木材是本地生長杜木梨木木質較硬、紋理細膩,便於雕刻,耐磨損且印刷粘水不易變形。最基礎的是墨線版,用來印製畫面輪廓線彩色套版一般有紅、黃、藍三色,有的還有粉紅和灰色,這樣,製作一幅完整的武強木版年畫通常需要4到6塊畫版。

2006年5月20日,武強木版年畫經大陸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5月,武強木版年畫入選第一批大陸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木版年畫是大陸許多地方都有的民俗藝術,除了河北武強,還有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山東省淄博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和河南省朱仙鎮木版年畫等。

著作權意識提升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有了「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