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透過名家筆尖 帶你“讀”懂父愛

編者按:在朱自清筆下父愛是送行時含蓄而又深情的背影;在冰心筆下,父愛是陪伴童年並守護童心的溫柔;在楊絳筆下,父愛是給予足夠尊重與耐心理解的守護……每個人眼中的父親,都是與衆不同又獨一無二的。時光飛逝,愛意不減。今天,讓我們一起品味名家筆下的“父親”形象,讀懂那些藏匿在字裡行間的濃濃父愛。

1.父親的溫柔

離我們最近的城市,就是煙臺,父親有時帶我下去,赴宴會,逛天后宮,或是聽戲。父親並不喜聽戲,只因那時我正看《三國》,父親就到戲園裡點戲給我聽,如《草船借箭》、《羣英會》、《華容道》等。看見書上的人物,走上舞臺,雖然不懂得戲詞,我也覺得很高興。所以我至今還不討厭京戲,而且我喜聽鬚生花臉黑頭的戲。

……

母親很早就進去休息,父親便帶我到旗臺上去看星,他指點給我各個星座的名稱和位置。他常常說:“你看星星不是很多很小,而且離我們很遠麼?但是我們海上的人一時都離不了它。在海上迷路時候看見星星就如同看見家人一樣。”因此我至今愛星甚於愛月。

――節選自冰心《我的童年》

2.父親的含蓄

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着“洋燈”,也還是陰暗。圍着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着臉,覷着眼睛,從氤氳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眼巴巴望着那鍋,等着那熱氣,等着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節選自朱自清《冬天》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節選自朱自清《背影》

3.父親的尊重

我父親凝重有威,我們孩子都怕他,儘管他從不打罵。如果我們不乖,父親只會叫急,喊母親把淘氣的孩子提溜出去訓斥。鍾書初見我父親也有點怕,後來他對我說:“爸爸是‘望之儼然,接之也溫’。”我們怕雖怕,卻和父親很親近。他喜歡飯後孩子圍繞着一起吃點甜食,常要母親買點好吃的東西“放放焰口”。

……

有一天我果然四聲部都能分辨了,父親晚上常踱過廊前,敲窗考我某字什麼聲。我考對了他高興而笑,考倒了他也高興而笑。父親的教育理論是孔子的“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我對什麼書表示興趣,父親就把那部書放在我書桌上,有時他得爬梯書櫥高處去拿;假如我長期不讀,那部書就不見了――這就等於譴責。父親爲我買的書多半是詩詞小說,都是我喜愛的。

――節選自楊絳《回憶我的父親》

4.父親的陪伴

父親是個很隨和的人,我很少見他發過脾氣,對待子女,從無疾言厲色。他愛孩子,喜歡孩子,愛跟孩子玩,帶着孩子玩。我的姑媽稱他爲“孩子頭”。春天,不到清明,他領一羣孩子到麥田放風箏。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們那裡叫“百腳”),是用染了色的絹糊的。放風箏的線是胡琴老弦

――節選自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到江陰去投考南菁中學,是他帶着我去的。住在一個市莊棧房裡,臭蟲很多。他就點了一支蠟燭,見有臭蟲,就用蠟燭油滴在它身上。第二天我醒來,看見席子上好多好多蠟燭油點子。我美美地睡了一夜,父親一夜未睡。我在昆明時,他還在信封裡用玻璃紙包了一小包“蝦鬆”寄給我過。

――節選自汪曾祺《我的父親》

5.父親的寵愛

賣玩意兒的也不少,彩色的紙風車布老虎泥人竹製花蛇……父親回家後用幾片玻璃和彩色紙屑等糊了一個萬花筒,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貴的玩具了。萬花筒裡那千變萬化的圖案花樣,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啓迪者吧!

……

送我去入學的時候,依舊是那隻小船,依舊是姑爹和父親輪換搖船,不過父親不搖櫓的時候,便抓緊時間爲我縫補棉被,因我那長期臥病的母親未能給我備齊行裝。我從艙裡往外看,父親那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擋住了我的視線。後來我讀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這個船艙裡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顯,永難磨滅了!

――節選自吳冠中《父愛之舟》

6.父親的教誨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節選自許地山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