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腹瀉、排血便要小心 「腸缺血」上身恐喪命

若有腹痛、腹瀉、排血便,要小心可能是 「腸缺血」上身,死亡率極高。(示意圖/ Shutterstock )

一位長期洗腎的74歲男性,在一個月內數次發生腹痛,合併發燒、嘔吐、腹瀉、甚至血便,因而到醫院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病患的小腸及大腸交界處有黏膜出血合併纖維化病變;電腦斷層檢查亦顯示腸道腫脹合併主動脈及腸繫膜動脈開口鈣化。醫院立即啓動急重症跨團隊照護,執行導管檢查結果顯示,腸繫膜動脈開口嚴重鈣化合並狹窄,因此在腸繫膜動脈開口放置支架治療腸缺血。

●腸缺血常見腹痛、血便症狀 嚴重恐致命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林彥良解釋,腸缺血是因爲供應腸道氧氣及養分的動脈發生血管狹窄或阻塞,引起腸道血流下降,進而造成腸道缺血壞死的一系列變化。其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腸蠕動不良、腹瀉、血便、甚至因腸道細菌轉移至血液中引起敗血症,最嚴重可導致死亡。

●依病程分急、慢性 預後死亡率不同

林彥良指出,腸缺血佔所有因腹痛住院病人比例約0.1%,根據病程可以區分爲急性或慢性,然而兩者的臨牀預後卻大不相同。急性腸缺血因臨牀症狀不典型,不僅診斷困難,其死亡率更可高達60-80%,治療上是由外科進行剖腹探查手術切除壞死腸道合併血管繞道恢復腸道血流;慢性腸缺血則病程相對緩和,治療上可採用導管手術放置支架。

●急性腸缺血最常見 手術成功率不高

林彥良表示,目前臨牀上常碰到的難題是大於90%的腸缺血病人屬於急性腸缺血,單就診斷面受限於病人年紀與表達能力造成診斷困難,且病人病況不佳導致外科手術的成功率不高,甚至有一部份病人因爲病況太差而無法撐過此類長時間的手術。爲了解決此困境,國外逐漸有使用緊急導管治療再合併剖腹探查手術的成功案例報告。

不過,隨着治療經驗的累積,大家對於腹痛病人是否罹患腸缺血的臨牀警覺性更高,近年來由於電腦斷層檢查的影像解析度提升,加上導管治療相關醫材的發展,期盼能幫助更多的腸缺血病人。

文章來源: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