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患者飽受猶如刀割之苦 醫師籲:別放棄就可控制病情

皮膚醫生許仲瑤建議乾癬患者,應接受長期穩定的治療。鄭鬱蓁攝影

今年65歲的邱小姐,年輕時皮膚很好,最愛穿無袖衣服,沒想到34歲時乾癬發作,從此全身紅腫、緊繃、最嚴重還會全身滲血,洗個澡就要花3小時,才能把皮泡軟,還因彈簧牀太熱只能睡涼蓆,因翻身都會痛,還因此憋尿到膀胱差點壞掉,雖使用生物製劑成功控制病情,但仍擔心「業障」可能要到下輩子才能還完。

臺灣一年約有5萬名乾癬患者,飽受全身猶如刀割之苦,健保署資料庫統計,臺灣乾癬盛行率約0.24%,而隨着民衆認知提升,患者十年來也增加了四成。且罹患乾癬的患者其中6%~42%會合並關節炎

本身也是乾癬病友諮商心理胡瑋婷說,病友最常面對旁人的「嫌」棄目光,就連她自己也有因爲工作時被詢問,是否工作壓力身體就會受不了?加上治療效果常常不預期,就會也以有色眼光看待自己,而變得像刺蝟一樣,甚至會覺得是「業障」;就醫問題部分,則是常常在中醫和西醫之間來回擺盪,以及是否要繼續治療。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情人院區皮膚科主任許仲瑤指出,近年乾癬治療選擇越來越多,除照光外還有生物製劑治療,患者經適當治療後,有機會可以將疾病控制到不影響日常生活、外觀上也看不出病竈,達到「治癒」目標

目前乾癬評估有兩大客觀指標,一爲體表面積(一個手掌約爲體表1%),二爲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ASI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score),包含患者病竈面積與病竈部位的紅、厚、脫屑做綜合計算,分數從0至最嚴重的72分。國際臨牀治療目標目前以至少「病竈面積小於3(病竈清除至一個手掌大小)、PASI小於1」爲治療目標。

許仲瑤建議,接受長久穩定的治療,大多數患者可在治療4個月後,乾癬病竈大幅消失,而且效果可持續超過3年以上。尤其近來生物製劑的創新進展,讓治療目標從PASI改善50%,到改善90%,因此穩定且持續接受治療,才能維持良好效果,免於復發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