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陸續放開申購,春季行情可以期待嗎?

(原標題:公募陸續放開申購,春季行情可以期待嗎?)

“現在還能買基金嗎?”2024年伊始,有部分基金投資者在公開平臺這樣發問。其中一位個人投資者告訴記者,自己買入的產品仍虧損30%以上,雖然目前市場上的聲音都在說“現在到底了”,但業績仍未見好轉。“這糾結的磨底期究竟何時過去?”他無奈說道。

雖然市場未改震盪調整之勢,但近來有多隻基金產品解除“限購令”,宣佈恢復大額申購業務。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15日,2023年10月以來至少有70只基金陸續“開門迎客”。

與此同時,機構投資者正在積極佈局春季行情,多隻權益類產品“整裝待發”,低位佈局趨勢越發明顯。記者注意到,從細分種類而言,指數型基金成爲發力重點。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A股市場的估值處於歷史低位,性價比極高。

多隻基金“開門迎客”

開年以來,市場震盪之下,有多隻公募基金產品放鬆申購限制,釋放積極信號。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15日,2024年以來至少有70只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宣佈恢復大額申購,其中,主動權益類、被動指數類等權益類基金產品已經超過30只。

1月11日,華商新趨勢優選發佈公告稱,即日起恢復大額申購、大額定期定額投資業務。歷史公告顯示,該產品曾在2023年5月4日起暫停單日單個基金賬戶單筆或累計高於30萬元(不含30萬元)的大額申購、大額定期定額投資業務。

在上述恢復大額申購的基金產品中,華商新趨勢優選是其中爲數不多的百億級別的“巨無霸”產品。該產品的掌舵者是百億基金經理周海棟,這也是他管理的6只產品中規模最大的一隻基金。2023年三季報數據顯示,華商新趨勢優選的規模爲129.1億元,周海棟的同期在管總規模爲369.51億元。

查閱公告可以發現,上述產品“開門迎客”的情況並非個例。2024年以來,諾德成長優勢混合、長信樂信A、國聯策略優選混合、中銀醫療保健A、長盛成長價值A等多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紛紛宣佈恢復大額申購。

權益類被動指數基金也同樣有類似情況。如萬家中證1000指數增強A日前發佈公告表示,爲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該產品自1月12日起,取消對單日單個基金賬戶單筆或多筆累計金額100萬元以上的大額申購(含轉換轉入、定期定額投資)申請的限制。

此外,還有大成互聯網+大數據A、景順長城滬港深紅利成長低波指數、富國創業板指數等指數類基金等,也於日前紛紛宣佈解除“限購令”。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爲何基金公司近期陸續開放旗下基金產品的大額申購?就打開大額申購的原因,上述產品大多在公告中指出,此舉是爲了“滿足投資者投資需求”。也有部分產品表示“基金目前運作平穩,之前考慮限制大額申購、轉換轉入及定期定額投資業務的因素對基金投資運作的影響已消除”。

“機構行爲衝擊下可能會導致產品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一位主動放開產品大額限制的基金經理此前與記者交流時也表示,“限購”是爲了控制規模,而放開約束則是經過考量以後才適當提高產品的規模邊界。在其看來,在熊市或市場底部的時候,產品能夠容納的規模相對較大。

新發權益“挑大樑”

除了放開大額申購“開門迎客”的存量基金外,基金髮行市場似乎也傳遞了一些積極信號。從2024年以來的新發基金來看,權益型產品比重較大,埋伏春季行情意圖明顯。從細分種類而言,指數型基金成爲發力重點。

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15日,按基金成立日計算,年初至今共有18只新基金成立(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均爲權益類產品,合計總髮行份額達24.33億份。與此同時,目前有109只基金產品(只計算初始基金,下同)處於正在發行的狀態,還有近20只新產品定檔首月發售。其中權益類產品佔比同樣超過一半,隨着後續資金的進場,或爲A股市場帶來更多活力。

這與2023年債券型基金在發行市場“挑大樑”的情況有所不同。Wind數據顯示,2023年公募基金總髮行份額則爲1.15萬億份。其中,債券型基金佔大頭,全年共成立了377只債券型基金,合計發行規模爲8198.63億元,發行量佔總量的71.08%,創下近20年來新高。

記者採訪瞭解到,無論是基金公司,還是投資者,現在均對指數基金大爲青睞。各大基金公司持續加大對指數產品的佈局。如在今年成立的18只基金產品中,就有14只指數型產品,如招商中證2000指數增強A,還有部分聯接產品,如易方達上證科創板成長聯接A等。

“主動權益類產品很難賣,我們現在的發力重點在指數產品這塊。”一位權益“大廠”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主動權益類產品在過去三年中受困於市場震盪調整、業績承壓,已經失去了佔比不低的投資者的信任。

他認爲,當投資者對於獲取超額收益信心不足時,可能通過指數化投資來暫時分散風險,並選擇交易成本更低的工具。在該人士看來,基金公司目前在指數投資方面所做的工作,“實際上也是順應和把握這個趨勢”。

而部分投資者的態度顯然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觀點。“我現在只買指數基金。”個人投資者王曉(化名)對記者表示,他目前手持多隻虧損的主動權益類產品,且對業績回暖仍沒有信心。“如果要虧,買指數(產品)起碼虧得明白。”他說。

佈局良機來了嗎

那麼,當前是不是佈局權益類產品的好時機?“當前市場估值已處於歷史低位,投資者悲觀預期的修正或將帶來超跌反彈的投資機會。”招商基金告訴記者,中期來看,經濟基本面復甦、總量政策積極,國內外流動性寬鬆預計都將對權益資產提供支撐。

“當前A股市場的估值處於歷史低位,性價比極高。”摩根士丹利基金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週除了高股息表現依然相對較好外,超跌板塊如新能源、社服等也有明顯反彈,這反映出投資者仍然比較謹慎。

中長期角度而言,該人士認爲,需要結合政策基調、產業發展趨勢、業績兌現等多個角度進行考量,維持看好符合科技自立自強以及真正受益於AI產業高速發展的科技板塊、景氣度保持在較高水平並且受益於政策持續加碼的高端製造板塊。

“成交額在元旦過後始終處於低位徘徊,導致機構可能需要在整體流動性較差的環境下集中調倉,這或是新年後題材分化再度陷入極致的原因。”華東某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這反映了在低迷流動性環境下,投資者高度一致性的避險情緒。

在其看來,投資者“運動式”撤離科技成長並涌入紅利概念的過程中,反映了當前基本面和市場情緒下機構投資者對現金價值的需求。

華商基金量化投資總監鄧默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告訴記者,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宏觀背景下,支撐A股估值體系的邏輯已經在發生變化,投資者更看重上市公司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和股東回報。

“高股息板塊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更凸顯其投資性價比,是有可能成爲2024年的投資主線的。”鄧默表示,伴隨着市場走勢,高股息、低估值、低波動等“高安全邊際”類資產受到市場青睞,今年年初成長板塊的調整也進一步提高了投資者避險情緒,促使高股息板塊年初繼續走強。

在業內人士看來,權益類基金恢復大額申購、加大權益類產品的佈局,積極籌備“彈藥”入市是傳遞了基金的一些信號。

“可能是認爲當前市場時機蘊含更好的預期回報。”一位基金業分析人士說,從過往情況來看,業內往往會在低點放鬆限購。不過,除了看好後市,也會與業績表現、規模波動、合同限制等多種因素都有關係,因此,不能僅憑放鬆限購的操作來判斷後市走勢。

另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基金公司的“主動爲之”是希望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市場,以此可以補充部分資金的流失;另一方面也是基於在當前估值處於底部區間時,A股當前已具備中長期再配置價值,基金公司吸納資金準備入場“抄底”。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