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全球民主峰會,論民主行不行

工商社論》

正當美中關係「春寒料峭」之際,由美國主辦,荷蘭、哥斯大黎加、南韓、尚比亞共同協辦,全球即時同步舉辦的第二屆全球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在3月28日到30日舉行,是美國籌辦高峰會的新型態。由於第三屆民主峰會將由南韓負責主辦,民主峰會能否得以永續傳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就邀請標準而言,「真民主」並不是必要的條件。美國拜登總統去年曾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但是,兩個國家今年卻沒有受邀參加。是不是就表示,拜登出訪的是「非民主/不民主」國家,尚難論定。拜登去年在洛杉磯,曾經召集舉辦美洲國家的領袖高峰會,由於被美國製裁的委內瑞拉和古巴沒有接獲邀請,與美國締結「美墨加協定」(USMCA)的墨西哥總統,因而拒絕出席。此次的民主峰會,121位領袖或公民社會組織的代表,雖然比去年多八位,但並沒有邀請亞洲的新加坡、孟加拉、沙烏地阿拉伯,也沒有邀請非洲的埃及,以及歐亞大陸上的土耳其;而甫與我斷交的宏都拉斯,去年沒有、今年則獲邀參加,是否就此得到「民主價值」的認證,也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就「民主」的標準而言,美國自身的發展實已出現令人憂心的缺陷。依據美國之音的數據,2022年美國人民的平均壽命76.5歲,比臺灣平均的80.9歲要低。在政治方面,2021年1月6日,支持時任總統川普的民衆攻佔國會山莊,史無前例的暴力事件,迄今仍然餘波盪漾。在社會方面,一方面,小學校園槍擊案的無辜殺戮,警察執法過當,甚至發生五位警察毆打罪犯致死,而被判刑入獄;對於槍枝管制和警察暴力,政府束手無策,人民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民主黨「進步派」的思想導師和精神領袖,桑德斯參議員在今年2月26日接受英國媒體專訪,更明白指出:「貧富懸殊達到歷史新高…美國正迅速成爲一個寡頭政治的國家。」

從前年12月9~10日的第一次全球民主峰會,到這次峰會都是視訊會議,邀請的標準並不明確,影響到美國希望傳達出去的民主理念。對着一面又一面的超大型螢幕,各國領導人的影像只佔很小一格。拜登對於民主價值的闡述和論述,從促進人權和反貪污,到提出「民主復興的總統倡議」(Presidential Initiative for Democracy Renewal),希望共同對抗獨裁專制,強化並鞏固民主,打擊貪腐。拜登就此提出2.24億美元,運用在打擊國際貪腐,支持媒體自由,以及「界定和捍衛公平的選舉」。

檢視此次民主峰會有三點特點。首先,納入全球各大洲的國家參與主辦峰會的事宜,是基本的尊重與誠意的表達。其次,「民主復興的倡議」,可做爲未來逐步落實的起點。最後,「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必須要有「法治」做爲基礎,則「什麼是公平的選舉」和「如何進行公平的認證」,相關討論將是賡續努力的方向。

有超過100個國家參與的全球民主峰會,始於新冠疫情結束之前,歷經俄烏戰爭之後的國際政經環境,轉型於各國政府陸續解封的今年。民主峰會的舉辦,固然有其時代意義,但在政經環境劇烈變動的當下,特定時空環境下的民主峰會,兩到三天的議程安排,很難促成各國在政治上達成基本共識。

從各國領導人或政府代表的理念表達觀之,民主峰會要面對三大挑戰。首先,民主峰會的政治宣示效果,比不上聯合國大會,沒有被邀訪的國家,是否得以視之爲「非民主或不民主國家」,有待商榷。其次,缺乏負責舉辦的實質機構,由美國政府邀訪國家、標準不明確的方式,明年是否由南韓負責邀訪並決定參與峰會的國家,仍值得觀察。最後,有鑑於明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下一屆民主峰會將由南韓主辦,美韓的聯合聲明指出,「強化民主治理,加強植基於被統治者同意原則的透明度揭露」,永續的峰會傳承,必須要處理的政治問題,比希望解決「重人權,反貪腐,要透明」的政策議題,需要更有效的集思廣益,以及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