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環島高速鐵路--是解藥,還是毒藥?

工商社論

這個月初的連日豪雨,崩落的巨大土石,不但阻絕猴硐與瑞芳路段的鐵道,超過一個星期的邊坡強化工程,搶通復駛卻適逢陰雨綿綿,嚴重打擊東臺灣觀光旅遊業。交通部長林佳龍對於如何解決問題的迴應,除了一再延後正式雙向通車的口頭承諾,還提出未來的交通建設願景,從臺北南港宜蘭的「高鐵東延」,甚至邁向「環島高速鐵路」的長期政策目標

交通建設對於東臺灣的觀光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從1990年代的蘇花高速公路、後來降格的蘇花改,乃至於2020年1月正式通車,原本寄望得以讓花東民衆與旅遊人潮,能夠風雨無阻,自行驅車返回或前往東臺灣,振興地方經濟。這次的豪雨,意外引發對於猴硐與瑞芳路段是臺鐵5073處邊坡,交通部認定四個等級裡面的「穩定邊坡」,卻禁不起連日豪雨,加上土石不斷崩落、甚至走山,清理難度高,以致於沿線邊坡的擋土牆施工一再被延誤,雙線的全面正式通車,日期難以確定,對於希望迎接耶誕節與新年元旦假期的觀光業者而言,不啻是一大打擊。

然而,現階段的搶通復駛,只是緊急應變的處理措施,真正重要的仍是放眼未來,如何一勞永逸的解決東臺灣交通的沈痾。

首先,北宜直線鐵路,預算經費與所能夠節省的時間,不成比例,研議多年,最後胎死腹中,其來有自;如果興建,則選擇的路線是否會影響到供應大臺北地區用水的翡翠水庫,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這也是爲什麼,研議中的北宜高鐵方案,是採用穿山越嶺、一路打隧道,而且不穿越翡翠水庫的原因。

其次,蔡總統第一個任期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與今年的2.0版,預算經費的編列,並不是問題之所在。環島高速鐵路是否能在東臺灣「一兼兩顧」,寶貴的預算資源會不會被虛擲、浪擲,解決不掉一票難求的問題事小,高度仰賴週休連假與年節假日的東部高鐵,一旦營運虧損所製造出來的新問題如何善後,這纔是令人憂慮的焦點。

最後,動輒上千億元起跳的交通建設,政府委託學者專家或民間機構所做成的可行性分析報告工程技術層面的克服,確實是「有錢好辦事」。然而,交通部更應該正視的,當是政策目標的願景與高速鐵路的定位,究竟是花東民衆得以安全回家的路,北部民衆觀光旅遊可以暢行無阻,抑或是向上拉昇到國安戰略的高度,這三者的優先順序,交通部林部長、甚至是蔡總統,都有責任向國人說明清楚。

由於重大的交通建設,曠日廢時,所費不貲,對於環境生態的深遠影響,更是難以回覆。因此,政府對於環島高速鐵路的最後決策,不管選擇的路線或採納的方案,優先考慮的必須是國人的行車與生命安全。高速鐵路兩百公里以上的時速,在臺灣北端(臺北南港到宜蘭或羅東)、或是南端(如果從高雄延伸到屏東,未來再到臺東),都面臨護國神山考驗。從機電系統到施工技術,乃至於生物環境系統工程、以及維護中央山脈原有的生物多樣性,都有很多關卡和障礙有待突破。

就交通部不時論及的「可行性分析」觀之,「只要預算沒有問題,工程技術上就沒有問題」,這樣的說法,只回答了半個問題。對於目前債臺高築的中央政府、還有沿線的縣市政府而言,就算能夠滿足了技術可行性和和環境可行性,政治上的可行性,恐怕纔是成敗的關鍵。

再者,西部高鐵的慘痛經驗,歷歷在目。如果臺北到高雄的高鐵,都無法迴避難以轉虧爲盈的命運,興建東部高鐵的政策理念和願景,無疑只是未來難以承受的鏡花水月空想。屆時,另一個「歷史共業,全民埋單」的無底洞,也會成爲政府揮之不去的夢魘

重大的交通建設,乃國家的百年大計。政府規劃研擬的方案,應汲取經驗,在周延縝密之餘,還要見微知着,預見未來的各種可能情境(scenarios),並提出不同的因應對策。在財務的預評估方面,則更必須力求穩健,對於各種交通運量的估測,必須摒棄「高估,高估,再高估」的政治包袱。

綜上所言,有鑑於居住於臺北宜蘭間的通勤上班族,不太可能搭乘高鐵天天往返於兩地之間。在這個前提下,與其未來面對北宜高鐵、甚至東部高鐵興建後,每年可能只有四個月的流量高峰,尖峰離峰落差巨大,而且還無法解決花東民衆「一票難求」的窘境,還不如體認到財政困窘的現況,部署總合型的措施計劃。例如:整治並補強沿線邊坡和擋土牆,強化日常維護管理的監測機制;增購臺鐵現有的普悠瑪號車體,縮短髮車時間的間距,減少不同班次停靠站的分流調整設計,最後再透過滾動式的檢討改進,分階段漸次、逐步的解決問題宜花東的交通建設,經歷過坎坷的磨難,還有多長的艱辛道路要走,有賴中央與地方的協力合作,更考驗着執政者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