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迎接「多元化」的亞洲金融中心

工商社論

2021年將是香港金融中心角色轉變的關鍵年,經過去年的港版國安法正式推出,北京政府收緊對香港的政治管制,並且引發美國在去年7月撤銷《美國香港政策法》給予香港的關稅、引渡、敏感科技技術出口等特殊待遇,在11月後又以總統令與國防部的黑名單,祭出實質性的「金融脫鉤」,香港金融市場的角色又一次走到歷史轉折的關鍵點

雖然臺灣從政府到民間持續討論取代香港金融中心的機會因應方案,不過平心而論,作爲自由貿易港與金融中心的香港已經累積超過百年的基礎,整個金融生態系統不會在一夕之間崩解,而且,「金融中心」原本就不是一個被具體定義、可以複製的概念,臺灣要取代香港金融中心,除非政府與民間徹底轉骨,否則就會再掉進過去30年不斷討論、規劃、試圖修法,卻一事無成的循環之中。

當然,除非北京政府撤除港版國安法,提供美國總統拜登徹底扭轉川普政權所做的各項制裁的機會(目前機率極低),否則香港將快速調整朝向北京政府控制下,滿足外貿、中國人民海外理財、與中國企業投融資需求的中國境外金融中心,而亞洲其他城市新加坡東京、首爾、臺北、甚至曼谷都將分食部分香港釋出的金融服務,另外與香港有百年往來基礎的倫敦也會是轉出的目的地

香港盈富基金(The Tracker Fund of Hong Kong)在過去幾個星期的360度「髮夾彎」,是香港金融中心角色轉變的歷史事件。1998年香港政府在遭受國際巨鱷等對衝基金攻擊後,護盤收購了鉅額的股票,並且在1999年成立盈富基金,21年來,盈富基金不只是亞洲最老牌的ETF,更是想要參與香港證券市場成本最低的投資工具。

但是川普在2020年11月發佈總統令,針對美國國防部陸續提出的中國企業黑名單公司,要求所有美國人都不得再投資黑名單企業,並且訓令紐約證交所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從元月11日起下市停止交易,由於這三家公司同時在香港上市,且列入黑名單的中移動、中聯通、中海油小米等均爲香港恆生指數成分股,造成盈富基金先是宣佈遵循美國法令,將要拋售上述持股,後來又在林鄭月娥政府的壓力下,髮夾彎宣佈將繼續持有,但是提醒美國投資人,盈富基金「不是美國投資人合規的標的」。

盈富基金目前市值高達1,030億港幣,基金管理公司是總部在美國麻州道富全球(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在亞洲設立的子公司,道富全球當然是應該遵守美國法令的美國公司,如今夾在中美兩國的政治鬥爭中,可能因此失去長達二十幾年的穩健業務,至少也得將在香港的業務變身成爲遵循中國法令的非美國公司,而中國金融機構當然也虎視眈眈藉機爭搶盈富基金管理人的地位,道富全球在這次盈富基金事件的尷尬處境,正是香港金融中心功能轉變的具體象徵。

香港低稅負、高自由化、國際化及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服務齊備,是亞洲其他城市無法企及的,只要這些基本條件沒有重大變化,亞洲其他城市想要取代香港並非易事。過去一年中國與美國的衝突,造成美中金融脫鉤的事實,啓動了一個難以逆轉的循環,拜登當然有可能跳出川普設定的格局,另外與北京政府取得合作的平臺,但是不論如何,香港金融中心的功能已經快速轉變,去年阿里巴巴、小米以及美國中概股陸續回到香港,全年港交所IPO金額高達3,973億港幣,其中98%都是中國企業。

一言以蔽之,中國的境外金融需求強勁,香港聚焦成爲中國境外金融中心,有足夠的資金與案源維持目前產業的生態系,而且,北京當局在全面政治收緊之後,將會繼續強化香港的金融實力,而不是放任弱化

美國的相關禁令當然會帶來衝擊,道富全球在盈富基金管理的功能與角色必須調整,最壞的情況會被迫離開香港,但是其他亞洲城市難以全面取代香港,例如新加坡的證券市場集資能力疲弱,只能在財富管理業務上吸收從香港轉出的臺灣與亞洲富豪業務,另外加上網路電商發展FinTech服務;東京在數字貨幣的交易與法規領先,臺北與首爾在龐大的貿易金融基礎上,設法將具有規模效益的金融服務搬回家,就近服務自有客戶,其中臺灣吸引超過400億美金(新臺幣1.14兆元)的返鄉投資潮,就會創造原本在香港的金融服務吸引回國的效益。

最近臺灣各城市的房地產業者都感受到辦公室需求增加的壓力,其中不乏從香港搬出的金融相關行業,認同臺灣的香港朋友申請就業金卡人數也在持續攀升,2021年臺灣境外金融服務的成長的確可期,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認清「多元化」區域發展趨勢,香港還是無可取代,只是包括臺北的其他城市會出現利基金融服務的機會,那麼我們積小勝爲大贏,至少應該抓住臺商迴流的錢潮,發展出自己的利基金融服務,這是我們可以創造勝局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