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在上者一時之好惡,能成天下之風俗-談鮭魚改名之亂

工商社論

名字,古今中外皆有,西方人常閱讀的聖經記載,耶穌門徒彼得改過名,使徒保羅改過名,以色列先祖亞伯拉罕也改過名,而我們宋代著名的詞人柳永,近代的大學問家胡適,他們的名字也都改過。

不過,這些人改名字都有故事且有意義的,就以彼得而言,彼得希臘文意思是石頭,他原名西門,耶穌將他名字改爲彼得,並告訴他:「西門巴約拿,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這是要彼得這個小石頭日後承擔建立教會的重責大任。

而亞伯拉罕(Abraham)原來的名字爲亞伯蘭(Abram),依舊約聖經記載,上帝要他成爲多國之父,使其後裔極其繁多,因此改了他的名字。古希伯來文化,名字有很重要的意義,可用來辨別一個人的地位,亞伯蘭希伯來文的意思是「崇高的父」,亞伯拉罕則是「衆人之父」,這次改名自然也是有意義的。

柳永的名氣雖不如蘇東坡,卻也是小蘇佩服的詞人,今天人們琅琅上口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即柳永所作,他原名柳三變科考落榜,填了首《鶴沖天》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發發牢騷,不料爲仁宗聞知,屢試不第,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隨後改了名字應試才金榜題名,如此改名,也還說得過去。

至於胡適,原名是胡洪騂,年少時正逢天演論、物競天擇的西方思想風起雲涌,周遭同學的名字不是天擇,就是競存,有一天早晨他請二哥幫他想個名字,他二哥說:「就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適字吧。」於是胡洪騂就成了胡適之了。這次的改名,具有深意,他一生致力文學改革,倡議白話文,他於自己所創的努力週報曾說:「消極的輿論是不夠的,須要有決戰的輿論。」,其熱血於此可知,他曾任北大校長、駐美大使以及中央研究院院長。

近日臺灣也出現改名風潮,知名壽司店推出促銷活動,只要姓名中有「鮭魚同音或同字者就可以優惠免費用餐,受此吸引,竟有三百多人改名爲鮭魚,多數爲年輕人,新名字除了鮭魚二字,還有取名爲鮭魚丼飯、極品鮭魚、鮭魚大師、鮭魚全部都給我端上來等等無奇不有,最長的名字甚至多達四、五十字。

臺灣這個改名風潮近日也登上國際版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華盛頓郵報、英國衛報等國際知名媒體皆有報導,衛報指臺灣媒體稱此爲「鮭魚之亂」,有人爲了吃到飽的優惠,把一生只有改名三次的額度都用完了。國內媒體更指出有人兩天吃了12攤、有人吃了七千多元,有人吃了九千多元,甚至還有人揪團大發鮭魚財,鮭魚之亂,令人歎爲觀止。

古今中外不乏有人改名,然如前所言,他們改名帶來的是新期許,是賦予自己的新使命,提醒自己爲此努力。而這一波改名潮只是爲了吃一頓免費的鮭魚料理,兩者實有天壤之別。

若一個國家的青年人只是爲了吃一頓免費的鮭魚料理就可以改名,把改名字當兒戲,真可謂人文教育的大失敗,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纔會醞釀出這樣的改名風潮?又是什麼樣的政治環境才投射出這種價值觀?值得深思。

這些年執政者一直重視GDP成長了幾個百分點、經濟成長是否居四小龍之首、平均薪資又創了多少年的新高,然而有許多無法數字衡量的變化,卻完全被忽視。須知,這個社會有許多變化是無法以數字衡量的,無法用KPI評估的,然其影響往往又是最深遠的,這次鮭魚改名風潮反映了臺灣社會人文素養空洞,價值觀的虛無,思之令人憂心。

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一文說:「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耶?」韓愈要表達的是昔日燕、趙多義士,原本值得一遊,然而隨着政治環境改變,藩鎮割據,燕、趙政令教化也跟着變化了,人情風俗也因此異於昔日,他要董邵南最好別去了。

王安石也於芝閣記一文示警:「在上者一時之好惡,能成天下之風俗。」以此觀察近年臺灣社會,隨着政治環境的變遷,教化起落無常,施政全憑一時之好惡,人情風俗自然異於二、三十年前,價值觀的虛無,人文素養的空洞其來有自,如此而有鮭魚之亂,豈偶然哉?

我們認爲,這一波鮭魚之亂很快會平息,但是潛藏於鮭魚之亂裡的因子並未消失,而那個因子就是臺灣社會人文素養的空洞,價值觀的虛無,若不正視這個問題,改變我們的人文教育思維,提升文化素養,改善政治風氣,使人情風俗置於正向循環,日後還會有更多的「亂」在等着我們,今日鮭魚之亂只是小亂,來日恐怕就是大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