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該怎麼考

今年國考題科目與往年一樣,包括申論和行測兩門,申論考試180分鐘,行測120分鐘。這種安排從考錄製度建立之初開始30多年,總體上保持穩定性連續性。我國公務員試題,借鑑了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具有鮮明的特色

區別學科性考試,公務員考試考能力而不是知識體系。公務員考試不針對某一個或幾個學科的專業知識進行測查,而是着眼於測評從事公務員職業應當具備的能力素質,包括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計劃組織協調能力等。這些能力素質的提升,當然離不開知識水平的提高,但知識不等於能力,更不等於從事公共管理的能力。有些人的學科專業知識達到碩士甚至博士的水平,但在公務員考試時並不一定具有優勢。

區別於古代策論,公務員考試的申論部分主要是“材料作文”。古代科舉有一個重要科目,就是策論或策問,主要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吏治方面的問題,要求考生提出對策思路。策論着眼於對考生政治和行政能力的檢驗,通過這種考試既選拔人才,又能豐富決策思路,探求一些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現代的公務員考試吸取了策論的經驗,在申論和麪試中都要求考生對相關政策和社會熱點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但是,與古代策論相比,申論的很大不同是設置大量閱讀材料。比如,今年申論考試的閱讀材料共6000字左右,要求先對這些相關材料進行閱讀,在理解材料內容和思想的基礎上回答相關問題。如果偏離了考題給定的材料,考生憑主觀經驗隨意發揮,則可能偏題跑題。因此,申論考試有“材料爲王”的說法,對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是申論的基礎。這種試題設計適應了黨政機關工作對材料歸納概括的要求,考察了考生根據材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現代的公務員考試不同於古代科舉,只考錄主任科員以下的人員,而不是選拔高級公務員,因此主要還是着眼於對行政執行層面和基本文字能力方面的考察。

世界各國公務員筆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英國爲代表論文式筆試,這種方法能夠檢驗報考者的綜合分析、邏輯思維以及文字表達能力,但屬於主觀試題,評分標準易受閱卷者主觀因素影響。另一種是以美國爲代表的選擇式筆試,它讓應試者判斷是非或選擇答案,這種考試評分標準化、統一化,客觀性強,但難以考查應試者的文字表達和綜合分析能力。因此,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我國採用的筆試吸收了論文式和選擇式筆試長處,做到兩方面兼顧,既有論文式的申論考試,也有選擇式的行政能力測驗

與任何其他考試一樣,公務員考試不可能一成不變。作爲一種能力考試,公考更要認真研究總結其內在規律和特點,適應新情況和新變化,做到與時俱進。

目前,公務員考試主要分國考和省考,國考由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命題,而省考由各省自行組織命題,這就出現了試題命制水準的不平衡問題。公考作爲一種能力考試,尤其是申論,需要通過大量素材來表達題意,在相關材料的選擇、編排、文字量難易度、內在邏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此,才能實現準確考察考生相關能力素質的目標。隨意湊拼一些素材,則會導致測試盲目性,難以評價考生能力素質的優劣高下。因此,應研究改革我國公務員考試命題體制,逐步建立國家統一的筆試命題制度,確保公務員考試命題的科學化和高水準。

申論考試的最大特點是將“給定資料”與所要回答的問題結合起來,也就是依據材料回答問題。但近年來,一些地方的申論題,“給定資料”的量過重,有近萬字,一味考查考生的快速閱讀概括能力,沒有留給考生足夠的思考和發揮空間。公務員工作不僅需要材料閱讀處理能力,也需要有獨到見解和改革創新能力;不僅要能夠快速反應,也需要有深遂的思考和精心策劃。因此,好的申論材料不在多而在精,要有典型性,有內在的邏輯統一性,有豐富的內涵,能啓發考生結合工作和生活經驗去提煉要點,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針對問題找到對策。(桑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