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殺戮隱喻反戰 朱團《木蘭》前進廣州大劇院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劇場木蘭場面浩大,長竿演出之整齊有力,是《木蘭》一大亮點

長竿一出,整齊劃一,鼓聲帶出戰爭的殺戮無情,也帶出了打擊樂的戲劇能量。適逢清明,家族團聚,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劇場《木蘭》受邀大陸巡演,第一站前進廣州劇院,下午總彩排看得人血脈噴張,90分鐘毫無冷場,一看再看依舊令人驚豔。

朱團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擊樂劇場」是朱團藝術系統中重要的里程碑,「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們與傳統合作,與戲劇、舞蹈多媒體跨界,但在我的定義裡,擊樂劇場必須是以打擊樂爲主體的劇場演出,舉凡一切不能爲打擊樂所用的元素都必須割捨。《木蘭》恰恰做到了合度交融。」

從2009年《披京展擊》的穆桂英到2010年的首版《木蘭》,朱宗慶打擊樂團開啓了京劇與打擊樂合作的藝術形式。2013年,樂團進一步改版演出,打擊樂與京劇兩種演出形式透過「樂器身段唱腔肢體」相互交融,完成了階段性的新版《木蘭》,至今已經成爲朱團代表作之一,兩年前受邀到契科夫國際藝術節轟動莫斯科,今年受邀到大陸巡演。

在這次陸巡中,飾演戲劇木蘭的從朱安麗換成了黃宇琳,兩人版本各有巧妙,但都把代父從軍之後鋪陳的親情詮釋得淋漓盡致;飾演音樂木蘭的吳珮菁技巧純熟,從容演出;吳思珊飾演的木蘭守護神肢體與歌聲都充滿母愛般溫暖,也讓觀衆聽得過癮

黃宇琳演出肢體自然,着重在天真爛漫的木蘭是如何「一夜長大」的反差,堪稱粉紅少女心大噴發,一開始木蘭以爲代父從軍就像小時候同伴玩騎馬打仗,其實真正進入戰場之後的廝殺,讓木蘭開始省思戰爭的意義,「我自己排練時常常落淚,劇中有一段當大家在慶功時,木蘭會想到有弟兄已經回不了家,的確,戰爭無情,是人發起戰爭與對立,但受傷害最重的,其實也是人。」這段無論是音樂或是對白,都催人落淚。

臺灣表演藝術生態發展已經從要求自己每年推出新作,到現在回頭檢視舊作,精修作品,已經從「先求有」進階到了「要求好」的階段,朱團多年有機會,有實力,也願意重新盤整,這正代表了朱團「做藝術」的態度,《木蘭》已成擊樂劇場的經典,正說明了這一點。

《木蘭》4日在廣州大劇院還有一場,之後將巡演深圳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