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2024年臺灣經濟的挑戰

不論就臺灣現今最大貿易伙伴或是貿易順差來源國而言,中國大陸都是最大的。圖/本報資料照片

每到年底,臺灣各研究機構都會出臺下一年度的經濟預測;而就2024年來說,在預測上,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至少有二:其一是美國經濟,其二是兩岸的經貿關係。

依貿易局的統計顯示,美國是現今臺灣第二大貿易順差國,今(2023)年11月爲止,臺灣對美的貿易順差已達308.2億美元,已遠超2022年的293.2美元與2021年的264.3億美元,將創歷史新高,此連三年的好成果,恰好在拜登總統的任期內。若美國經濟仍在2024年競選期間下擴張,且能適度地減壓不致泡沫破裂,那麼,2024年臺灣對美的出口或仍榮景可期,而此仍能提供臺灣一定的政治與經濟安定力量。然此一正面的力量是否能構成臺灣明年經濟強力的壓艙石?答案應是否定的。

■臺灣出口的壓艙石 美國不是 大陸纔是

不論就臺灣現今最大貿易伙伴或是貿易順差來源國而言,中國大陸都是最大的,雖然現今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已由2020年的43.9%降至2022年的38.8%,惟同期間,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則由2020年的865.7億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1,003.7億美元。由此觀之,臺灣經濟的壓艙石是在中國大陸而不在美國或其他地區或國家。

而以2023年來說,臺灣對陸(港)的出口接連下降,而今年迄11月爲止,臺灣對陸的出超爲728.5億美元,較(2022年的1,003.7億美元、2021年的1,046.8億美元有明顯下降,在地緣政治下,臺灣半導體業對陸的出口下降是主因之一;展望2024年,兩岸間的貿易必將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

原定在明年總統大選前宣佈的貿易調查結果,中共國臺辦已在12月15日宣佈其認定「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採取的貿易限制措施違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有關條款,……,將依規定採取相對的措施」。緊接着,大陸國務院又在12月21日宣佈,將自2024年1月1日起,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此外,在世貿組織(WTO)所進行的貿易調查,也有可能在近期出爐,其結果或可能對臺灣不利。

凡此種種,對臺灣2024年的經濟來說,都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目前執政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表示,其競爭對手侯友宜是要把臺灣鎖進中國,故渠或認爲,臺灣經濟能被中國鎖進去的比率應是愈少愈好。

■明年新政權若堅持與對岸脫鉤 經濟代價不容輕忽

若未來賴政府主政後,積極地將臺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減重甚至脫鉤,我們就須先仔細盤點一下其他可填補此貿易順差缺口的各種可能。依貿易局的統計顯示,除中國大陸及美國之外,臺灣第三大貿易順差的地區爲「新南向政策(18國)」,今年迄11月的貿易順差爲246.7億美元,約與臺灣對美順差相當。兩者相加,於2023年時約540億美元左右。

若此,在2024年時,若賴政府加速與中國大陸經濟脫鉤,而大陸當局也對應地加大對臺灣貿易壁壘的制裁,在兩者雙向運作下,於2024年底時,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可能腰斬再腰斬,甚或出現貿易逆差。此時,美國、歐盟與中國之間不能完成的經濟脫鉤,臺灣或將率先達陣並完成示範,若此,其在經濟及就業上的代價是否沉重?它到底會讓誰付出更高的經濟代價?尤應作好評估與因應對策。

上述可能的情景或猶如《民生主義》裡所比喻的苦力在彩券中獎後,隨即把藏有彩券的扁擔無情地扔入大海般,會明顯地不利臺灣經濟。而若臺灣選擇的是加速脫鉤與逆勢轉軌時,就得要人不分老中青、企業不分大中小,大家都得戴上安全帽且繫緊安全帶,畢竟,這可能到來的經濟顛簸,在沒有相當的壓艙石下,應是前所未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