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臺商國際經營的新思維與戰略

美中貿易戰開打一年多以來,已嚴重影響全球的出口貿易與經濟成長,廠商爲減少衝擊,紛紛以轉單生產因應之外,因美國製造業迴流政策,以及美中角力涉及高科技產業競爭、國家安全等問題,跨國企業不得不思考轉移生產基地調整其全球經營佈局,以分散風險。如此趨勢顯然嚴重影響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以及中國世界工廠地位

中國臺商對此變局的因應之道,根據非官方統計,美中貿易摩擦後,臺商約有一成多不得不選擇關廠,一成多將工廠外租給當地廠商,成爲二房東;另有二成移轉東協國家設廠,繼續留在中國大陸進行轉型升級技術升級及轉內銷)的則佔四成多。至於回臺投資的臺商,大都是以擴增產能,調高臺灣製造比重的企業爲主,基本上是屬於兩頭在外(接單及付款皆在中國境外)的企業,其海外資金可在國際市場上自由移動。

爲降低美中貿易戰對臺商的衝擊,政府啓動了多項因應策略,除了提升產業競爭力、加速全球多元佈局等措施,經濟部推出臺商回臺投資專案,協助優質臺商回臺投資。截至今年10月初已有146家廠商響應,總投資金額超過6000億元,其中以電腦電子及光學業的生產線回臺及轉單效應最爲明顯。工研院併成立「臺商回臺投資創新研發平臺」,協助回臺業者生產智慧化與轉型升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及工業局也提供相關論壇平臺,協助臺商將生產基地移轉至新南向國家。

早期前往中國大陸設廠的臺商,大都是屬於爲降低成本築巢而居的「防禦型對外投資。企業拓展不進則退,不能躍升便會被後浪洪流淹沒。初始臺商大陸子公司通常只負責執行在臺母公司交付的任務,有遠見的經營者,必須隨着時間致力深耕,逐步提升子公司的生產、研發與行銷技術,擴大其功能與任務,才能強化核心競爭力,有效開拓中國內銷市場,乃至建構子公司成爲全球生產及研發中心放眼世界

在對中國大陸臺商的長時間研究與調查裡發現,臺商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九年後,其中有23.9%的子公司仍會停留在開始時的能力與任務階段(純粹任務執行者),30.4%可提升其核心能力(能力貢獻者),15.2%可擴展其原先的任務(任務延伸者),而同時升級了能力和任務(全球創新者)的佔30.4%。進一步分析這四類臺商子公司的績效,可見全球創新者的績效表現最好,其次是任務延伸者及能力貢獻者,純粹任務執行者的績效表現最差。就邊際貢獻而言,任務延伸者更優於能力貢獻者。

臺商全球化歷程可劃分成貿易、技術引進、對外投資、全球資源整合等四個階段。在貿易階段,臺商只要按照「比較利益」原理,控制生產成本,即可生存獲益。在技術引進階段,臺商必須引進先進的技術,加以吸收學習,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鞏固在國際分工的地位。到了對外投資的階段,臺商必須擁有自身獨特的能力,並且可將其獨特能力移轉到海外運用。第四個階段,除了發揮自身的優勢外,臺商也要能利用別人的優勢,整合全球資源,創造並分配價值

臺商在這歷程中,從貿易、技術引進到對外投資都進展相當順暢,但是在「全球資源整合」階段卻屢屢遭遇重大瓶頸。換言之,臺商雖然已擁有自身獨特的能力,卻還沒有足夠的建立整合全球資源以創造和分配價值的能力。這個瓶頸的關鍵就在於臺商無法建構屬於自己的全球性品牌,以及缺乏突破性創新能力,難以掌握產業的核心技術

因此,臺商想要順利邁進「全球資源整合」的全球化4.0階段,勢必要改變海外投資的全球佈局思維,調整築巢而居的被動式「防禦型對外投資 」方式,取代以主動式的「擴張型對外投資」全球佈局戰略。例如,泰國臺商應善用泰國政府目前正在推動「泰國4.0」、「東部經濟走廊發展計劃」等重大政策的機會,主動積極參與並鏈結臺灣「5+2」產業創新計劃的能量,進行智慧化轉型,積極發展泰國智慧機械、生物科技綠能等新興產業,並藉此推升泰國成爲創新與知識的數位中心。

如此,不僅可以擴大並深化臺、泰雙方業者的合作空間,更可以整合泰國的關鍵資源,借力使力,累積臺商適地化國際化營運經驗,登階再進軍周邊新興國家市場,提高臺商國際化層次,強固臺商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地位。

整合全球資源,賺取跨國管理財,是跨國企業最高的經營準則。臺商在此美中貿易戰困境中,應加快轉型升級的腳步,培育子公司成爲具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創新者角色。同時經營者必須改變思維,採取主動式的「擴張型對外投資」佈局戰略,鏈結全球資源,躍提產業爲有能力整合全球資源,有能力創造並分配價值的跨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