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塞浦路斯還是賽普勒斯?

塞浦路斯/賽普勒斯一場金融災難,引發出臺灣香港的一場譯名災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錦華特稿

地中海島國Cyprus上週因爲宣佈對存款課徵10%的存款稅,引發一場金融災難,更連帶重創歐元匯價衝擊歐元區。接下來引發的,是在臺灣、香港的一場譯名災難。

關於這個地名,先來一段考古。據說,Cyprus一字源自希臘語kypros, 關於它的字義有多種解釋;其中一說是「銅」;因爲在古早年代,人們當地發現了銅。這個字後來演變成拉丁語Cuprum,再演變成英語裡的 Cyprus。

Cyprus目前在臺灣媒體上出現兩種較常見的譯名:是「塞浦路斯」與「賽普勒斯」 。兩者的「普及程度不相上下。 印象上,以前都是譯成「塞浦路斯」的。但最近幾年, 漸漸出現「賽普勒斯」這個用法,而且多數來自大陸媒體。

是不是臺灣媒體被大陸影響了呢?似乎又不完全是。因爲如果你上去查中華民國外交部官網,他們也譯成「賽普勒斯」!

有關國家的譯名,絕大多數臺灣媒體都是依據外交部譯名的。但爲什麼偏偏這個地方卻不一樣?是以前媒體認爲外交部的譯名不夠好,所以跟它不同調?還是,外交部曾經更改過?

之前這個地方沒什麼新聞也就罷了,但上述金融災難爆發後,臺灣媒體就密集的出現一名多譯的亂象;甚至在同一家媒體裡出現這種情形(包括報紙網站電視臺)。

就以24日的《文茜世界週報財經週報》來說吧,主持人在相關新聞的引言 中, 三番四次都說 「塞浦路斯」。但是到了新聞影片播出時,旁白和字幕都變成了「賽普勒斯」(這種不同調的情形巳非第一次發生)!

根據觀察, 歷史比較久的媒體(如《聯合報》)、或較資深的媒體人/國際關係研究者,都比較喜歡用「塞浦路斯」。比較「新」的媒體(如《蘋果日報》)、比較年輕、可能因閱聽關係受大陸譯名影響者,比較喜歡用「賽普勒斯」。

這種情形在香港也同樣發生。有港人網路上開罵:「電視新聞系咁講(一直說)塞「普」路斯! 塞「普」路斯!, 聽到人都癲(快要神經病)。地中海島國 Cyprus, 香港慣用的譯名系「浦」, 唔系「普」!系塞浦路斯!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在廣東話裡「浦」、「普」二字發音不同) 。

譯名紊亂雖是小事,卻是大困擾,非但給媒體及其工作者製造混亂和不便,更對閱聽、網路搜尋造成障礙

更慘的是,這種情形愈來愈亂,由於這兩種譯名的用字不同卻發音相近 ,現在又演變出一大堆把兩者合一的混種新譯法:「塞浦勒斯」、「賽浦路斯」、「賽普路斯」、「塞普勒斯」,跟麥當勞餐一樣,各種組合都有!讓人看到這個地名後,頭皮發麻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