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量攝取 恐破壞甲狀腺、造血功能

圖爲民衆遊行要求政府食安把關,拒絕日本核食進入臺灣。(本報資料照片

9年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導致輻射物質外泄,專家表示,核災釋出的污染物質半衰期介於幾天到30年不等,攝取過量將破壞甲狀腺、骨髓功能,甚至致癌,建議敏感族羣嬰幼兒孕婦都不要吃;政府若要開放進口,必須做好管理,落實邊境檢測,並標示產地供民衆選擇。

核電廠事故釋出的輻射主要爲碘131、銫134及銫137,其中碘131的半衰期爲8天,銫134、銫137的半衰期爲30年。北榮臨牀毒物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核災發生後,輻射會從空氣沉降到地表,藉由下雨衝入土壤、流入海洋影響作物海產

三總核子醫學部主任邱創新亦表示,碘131在主要用來治療甲狀腺亢進,達到抑制甲狀腺功能的效果,對於發育中的兒童、孕婦腹中孩子並不好。至於半衰期較長的銫134及銫137,人體在攝入後會隨着血液循環進入骨髓,囤積在體內,過量攝取會影響造血功能。

衛生署楊志良質疑,日本人自己都不敢吃福島地區食品,爲何臺灣人要討論要不要吃?他痛批,繼萊豬後,政府又想要以相同手法要強硬過關核食輸臺,如今的政府要如何保證民衆吃的時候可以平平安安?已經不可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開放核食,後續如何管制纔是重點,一旦開放就代表解除行政區域管制,屆時應以單獨「風險食品品項」進行管制,例如易殘留的菇類葉菜等,衛福部應要全力把關,以國人健康爲第一優先

日本311核災發生後,食藥署禁止日本5縣市食品進口,並對其他縣市的食品天天抽檢,今年一整年都沒品項超標。臺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認爲,面對那麼低的輻射量,核食的風險其實可忽略,政府若要開放,應與民衆好好溝通。邱創新也認爲可以開放,但要確保落實邊境的檢測,並標示產地供民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