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辦學術論壇 從歷史視角看比利時與臺灣的認同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史館、臺灣歷史學會、比利時新魯汶大學今天合辦「認同:20-21世紀臺灣與比利時的歷史視角」學術論壇。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說,比利時歷史經歷不同國家統治,與其現今荷語區、法語區等組成有相當關聯。

由比利時臺北辦事處、比利時法語文化區國際關係總署主辦,國史館、臺灣歷史學會、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合辦「認同:20-21世紀臺灣與比利時的歷史視角」學術論壇今天在國史館大禮堂舉行。

陳儀深致詞時表示,比利時的歷史歷經奧地利統治、法國統治、荷蘭統治,以及19世紀的獨立運動還有20世紀的德國入侵,這些歷史過程與今天比利時國家的北部荷語區、南部法語區的組成現況,應該有相當關聯。

陳儀深說,而臺灣歷經外來統治也有所影響,二戰後的臺灣常有所謂4大族羣,也就是福佬、客家、外省人、原住民族,這些其實是爲了朝向「臺灣民族」的形成,有它的建構性(constructive)。

他表示,臺灣民主化的過程,可以說就是解決政治、經濟、利益分配,以及文化權等過程,換句話說,儘管已經有一個事實國家的存在,也有共同遵守的憲政秩序,但是臺灣內部認同分歧仍然會在一些時刻變成困擾,當然也與外部因素息息相關。

陳儀深也說,雖然臺灣與比利時在1971年後並無正式邦交,但是在經貿和文化方面的交流還是相當密切,且20多年來,比利時國會也通過不少對臺灣友好的決議,包括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等等。

臺灣歷史學會副理事長陳翠蓮致詞時則表示,臺灣長期以來因爲政治經濟因素,似乎跟美日關係密切,與歐洲接觸較少,但隨着國際經濟情勢變化,臺歐往來密切,必須要有更多瞭解,期盼這場論壇能是理解臺灣與比利時的重要起點。

她說,臺灣民主化30年以來,因爲不同羣體對政治認同看法分歧,且在民主化的時代,面對的情況也愈來愈複雜,因此今天對談比利時與臺灣的認同,很重要是需觀看其他國家如何面對認同問題與應對處理,期盼給臺灣帶來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