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打造覆育棲地 第二代獨角仙成蟲現蹤

國家衛生研究附設幼兒園孩童巧遇獨角仙,好奇地圍繞在光臘樹旁觀察。(巫靜婷攝)

獨角仙屬「完全變態」的昆蟲,近年因人爲開發破壞棲地,已愈來愈少見。(巫靜婷攝)

獨角仙成蟲,有角爲雄性無角雌性,圖爲雄性獨角仙。(巫靜婷攝)

國衛院採納生態專家建議,鋪設木屑與廢棄香菇太空包提高土壤腐植質含量,作爲獨角仙幼蟲(雞母蟲)的食物來源。(巫靜婷攝)

國衛院獨角仙覆育人員講解蟲體構造,幼兒園孩童看得目不轉睛。(巫靜婷攝)

營造獨角仙覆育環境,國家衛生研究院去年運用生態資源建置野放棲地,佔地約32公頃的院區,種植400到500棵獨角仙成蟲喜愛的光臘樹部分院區不進行割草,減少人爲干擾,保留自然原始環境,去年野放20只獨角仙完成繁衍,近日出現第二代成蟲身影,覆育人員爲之欣喜。

國家衛生研究院總務室近年營造「次森林」自然環境,院區內禁用殺蟲劑,保留乾淨空間並建立生態多元性,國衛院指出,研究大樓草原宿舍停車場人工造林區皆是友善覆育環境,愈少人爲破壞,愈能讓院區生態系更加豐富,圍繞獨角仙旁,長腳胡蜂、星天牛黃斑椿象隨處可見。

總務室副專員張維全指出,獨角仙(臺灣兜蟲)屬「完全變態」的昆蟲,幼蟲與成蟲的外表差很多,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從卵孵化成幼蟲,經過三齡階段到羽化霸氣成蟲約要7至9個月時間,加上成蟲2至4個月壽命,剛好一年一期,幼蟲以朽木、腐爛植物質爲食;成蟲則以樹木傷口處汁液或熟透的水果爲食。

張維全表示,院區內目前可觀察到10餘隻第二代成蟲,由於尚屬覆育起步階段,想看到獨角仙是「可遇不可求」,由於國衛院爲開放院區,爲了讓獨角仙生生不息,呼籲民衆觀賞時「動眼動手」,預計5年後結合環境保育課程,成爲竹南科學園區裡獨特的自然生態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