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增溫開始影響高緯地區 北臺灣珊瑚大規模出現白化

野柳海域5米深的白化珊瑚羣聚,此爲萼柱珊瑚白化物種。(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提供)

氣候變遷不僅造成世界各地屢屢打破高溫紀錄連帶使得海水增溫,中央研究院更首次記錄臺灣北海岸珊瑚羣聚大規模白化現象,顯示海水增溫開始影響高緯度的珊瑚羣聚。

今年5月起,西太平洋熱浪集中東亞大陸邊緣,包括日本韓國中國東南沿海、臺灣周邊與南中國海北部,異常高溫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不僅創下臺灣的高溫紀錄,美國海洋大氣總署全球珊瑚白化監測,也針對臺灣北部、墾丁與東沙環礁發佈一級珊瑚白化預警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臺灣北部、東北角較高緯度珊瑚,屬於「非礁型」的邊緣羣聚,因長年水溫較低,不同於低緯度的墾丁、東沙、綠島蘭嶼小琉球等「典型珊瑚礁」,容易暴露於高溫的白化風險之中;因此,過去也被認爲是珊瑚與珊瑚礁共棲生物,面對氣候變遷海水升溫可以遷移的「避難所」。

然而,陳昭倫的研究團隊自2000年起長期監測野柳國聖埔的珊瑚羣聚,今年5到8月3米水深平均水溫28.36度C,相較於2005年同期平均水溫27.38度,上升了將近1度,最高溫甚至飆到33度,已是過去15年所記錄最高與持久的夏季高溫。同時,亦發現此處的珊瑚羣聚,發生明顯白化現象。

陳昭倫表示,此次紀錄到白化珊瑚共11科22屬的石珊瑚與軟珊瑚,其中以鹿角珊瑚科的細枝鹿角珊瑚和萼柱珊瑚羣體50%以上的白化比例最高,白化程度最爲嚴重,其次爲軸孔珊瑚科與繩紋珊瑚科。他說,從路邊就可清楚看到水深1至5米的珊瑚,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白化現象。

陳昭倫表示,高緯度珊瑚白化現象,顯示海水升溫已不僅衝擊低緯度熱帶珊瑚礁,如墾丁、東沙環礁,或曾大規模白化的澳洲大堡礁,後續效應仍需持續觀察與監測,也期盼入秋海溫降低,能減緩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