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怎麼看美國隊長南海的動作(張曉剛)

美菲兩國高層日前在華盛頓舉行3+3會談,包括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右起)、國防部長奧斯汀、國務卿布林肯;以及菲律賓外長馬納羅(Enrique Manalo)、國防部長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和國安顧問阿諾(Eduardo Ano)。(摘自美國國務院官網)

今年3月底,曾在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執政時期擔任政府發言人的哈里.羅克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杜特蒂曾與中國領導人就南海問題達成過「君子協議」,菲方表示不在存有爭議的南沙羣島修建新設施或加固已有設施問題。但自2022年小馬科斯政權開始執政後,菲方對前屆政府與中國之間達成的「協議」反悔了。究其原因,從內政層面上看,小馬科斯政權較杜特蒂政權而言,在政治姿態上更具有政客色彩;此舉既能討好菲律賓中產階級及以上層級的選民,又能以「通敵」「賣國」爲藉口,削弱普通民衆對杜特蒂的支持度。從外交層面看,在中美兩國之間摩擦持續加劇,且美國對華「去風險」措施逐步細化的背景下,通過上述手段爆料、抹黑和指責上屆政權,也有利於小馬科斯政權博得美國的好感,從而換取美國的投桃報李,進而奢望獲得更多的經濟、外交以及軍事方面的援助。

下面,擬從主要國家圍繞南海問題的動向、導致南海問題激化的原因、南海局勢未來之走向分析等方面作簡要分析,不當之處謹請方家斧正。

目前,關於南海問題,除菲律賓之外,美國、日本均有動作,其動機亦涉及多個層面。首先,對於美國而言,挑撥、激化南海問題是其對華抑制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目前國際形勢而言,我國面臨較大的外交和地緣政治壓力:在歐洲,俄烏衝突的持續加劇不僅在歐洲國家中激起反俄浪潮,還使得歐洲某些國家對我國的友好度逐漸下降,削弱了我國通過增強同歐洲的互動關係來規避美國對華制裁的效果;在中亞地區,因俄羅斯的軍事威懾力量有所下降,導致伊斯蘭極端組織的恐怖主義活動趨於活躍,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遏制,就會直接危及我國西部地區的安定;在東北亞地區,朝韓兩國均放棄了和平統一計劃;朝鮮不斷試射導彈,韓國則試圖重新部署薩德系統,從而使得朝鮮半島爆發軍事衝突的概率大幅提升。

在上述問題不斷累積且不能緩解之下,美國只要刺激南海問題不斷惡化,就可將中印博弈、中日領土糾紛、臺海問題等層層疊加並連成一體,從東海、南海等多個方向對我國施壓。此舉除了能使我國同周邊一些國家關係處於惡化狀態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將我國同俄羅斯、朝鮮、伊朗等國進行綁定,使我國始終處於世界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其次,日本也會繼續對南海問題進行炒作,這將有利於日本在國內渲染「反中」情緒並拓展自身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活動範圍及職能。例如在近期,日菲兩國舉行會談,就日本定期向菲律賓派遣自衛隊事項進行了磋商。

同時,菲方也在考慮同日本簽署信息保護協定,這將意味着日菲安全合作關係逐漸上升爲「同盟」級別。又如,日本國內的媒體不斷報道中國海警在南海「暴力執法」,將菲律賓塑造成「受害者」和「反抗者」的形象,結合對中日領土糾紛及臺海問題的傾向性報道,使得日本民衆偏聽偏信,對中國的反感度不斷增加。

此外,以受俄烏衝突影響爲藉口,日本在對外出口武器及軍用零部件方面也開始動作頻頻。3月26日,日本召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討論修改限制武器出口的「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方針,以及解禁與英國和意大利共同研發的戰鬥機出口事宜。這表明,日本對於欲引進美式裝備或已使用美式裝備國家的軍事合作將逐步提升。而眼下,我國也是配備美式裝備國家在軍事上所針對的國家之一。

再次,越南等東南亞與中國有利益之爭的國家往往會在中美摩擦,或中菲摩擦加劇的情況下采取騎牆政策,企圖左右逢源,進而向我國索取更多利益。從目前國際形勢來看,東盟作爲地區合作機制的一個整體,在西方與俄羅斯及中美摩擦中保持了較爲中立的立場。如根據新加坡的調查機構所示,東盟國家在對中美的選邊問題上,親中和親美意見基本處於持平狀態。但隨着南海問題的激化,這些國家恐怕也會利用我國在地緣外交上相對孤立的現狀,以「作秀」的方式要求我國減免債務或索要更多利益。

中菲兩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完全可以自行解決,不需要第三方域外勢力插手。然而對於中方的提醒,菲律賓卻置若罔聞,不僅執意「引狼入室」,而且屢次在南海"碰瓷"中國。

其一,受俄烏衝突影響,傳統安全重新成爲威脅國家安全的首要問題。此次衝突帶來的最重要影響之一便是國家間的糾紛由大國對小國的特別軍事行動演變成了戰爭。而且目前爲止,聯合國依然無法調停軍事衝突。這就使得一些存有領土問題、歷史糾葛或民族仇恨的國家,對於現有國際秩序的信賴度不斷下降,並重新嘗試通過發展自身軍力攫取領土,或與強國結盟來維護自身安全和國家利益。

同時,傳統安全威脅的加劇也會淡化世界和平和國際友誼的倡議,尤其是削弱了那些呼籲以談判方式解決爭端、避免武力衝突等言論的影響力。此外,各國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量,會在經濟、資源、技術等領域逐步降低對潛在敵對國的依賴程度,轉而與盟國或面臨共同敵對國的國家建構新的供應鏈。此一動向導致原本存在矛盾的國家之間,一方面利益聯繫逐漸弱化,另一方面對抗色彩則趨於深化。

其二,在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當下,各國社會矛盾明顯激化,政府通過塑造「外敵」可以適當緩解國內的不滿。之前的新冠疫情對國際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而後來爆發的俄烏衝突則加速了國際供應鏈的斷裂和重構,這對各國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

一旦國家經濟增長受阻,其民意便會傾向於保守,而政客爲了贏得選票,則會將矛頭指向國外,通過渲染外國的「非禮」行爲,刺激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對於小馬科斯政權而言,增強美菲合作,其主要收益者是菲律賓的精英階層,而很少能波及到普通民衆身上,這無疑會增強民衆對於走親民路線的杜特蒂的好感。爲此,菲方需要進一步突出和加深與中國的矛盾糾紛,惟其如此才能達到轉移普通民衆注意力的目的。

其三,現存國際秩序正面臨挑戰,這會導致國際關係框架或規則的重組。對於一些期望調整自身國際站位的國家而言,當前形勢正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的全面打壓必然導致中國製造業及服務業在國際市場中的佔有率趨於下降,而由此空餘出來的產能或將被其它國家,如美國、印度、日本、韓國等瓜分。

另一方面,像日本這樣的海洋國家,不僅企圖增強自身軍力的遠洋投送能力,還渴求同航道沿線的國家構建起安全合作框架;就當前的形勢而言,除了期望能促進其達到上述目標外,還希冀爲其提供參與制定新航海規則的機會,從而提升其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話語權。

菲律賓如今試探中國底線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一邊不斷派船挑釁、一邊不停拉攏域外勢力撐腰。然而,歸根究底,南海局勢的未來走向基本上是由中美博弈之結果決定的。在南海局勢緊張升級的當下,有兩方面動向值得關注:一方面,在美國的慫恿下,菲律賓小馬科斯政權不斷推動南海局勢升溫。而且,這種升溫態勢會隨着美日菲各取所需、「抱團取暖」而進一步加劇。可以預見的「小動作」包括以美日菲爲核心的「小多邊」遏華機制的形成、加強美日菲南海聯合巡邏或美日菲等國南海聯合軍演的頻次增加、西方媒體以南海問題爲名義不斷污名化中國等。

另一方面,據信4月3日至4日,中美兩軍在夏威夷圍繞海事安全問題舉行了磋商機制小組會議,標誌着中美雙方恢覆了此前中斷的軍事高層會談機制。這既是中美兩國關係相對緩和的信號,也是在爲接下來可能發生的近距離海上軍事接觸「打預防針」,表明了中方願意和美方管控分歧,避免出現誤判,但在事關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問題上,絕不會妥協退讓。

另外,中國外交部門的一系列動作也備受矚目。近日,應中方邀請,包括印度尼西亞新當選總統、泰國國防部長在內的東盟各級領導人密集訪華,王毅外長在廣西與他們分別舉行會談,凸顯了維護地區穩定的底色。中國力圖以東盟框架奉勸菲律賓「懸崖勒馬」,同時也在爲南海可能的變局未雨綢繆,通過與東南亞各國的緊密互動,以在未來可能發生的中菲或中美衝突中尋求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美國將與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在南海舉行首次聯合海上演習。菲律賓認爲這次聯合演習可以進一步加強美日澳菲四國的關係,以期達到「抗衡」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強勢」的目的。顯而易見,針對中國的挑釁行動均由美國主導,美國旨在通過把南海問題國際化和覆雜化,將菲律賓等國推向與中國對抗的前線,以謀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菲律賓也樂於充當美國打壓中國的「馬前卒」。

針對當前中菲涉海爭議升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4月3日表示,根源在於菲方違背承諾,依仗外部力量支持反覆挑釁。菲方應當立即停止侵權挑釁行徑,遵守自己的承諾和中菲之間達成的有關諒解和共識,遵守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爲宣言》規定,回到通過對話協商妥善管控局勢的正確軌道上來。其實,對於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搬弄是非」和「反覆橫跳」已經仁至義盡了。如若再用外交辭令來規勸,應該是「勿謂言之不預也」。

總之,南海局勢的演變及未來走向既取決於美國是否還會繼續堅持離岸拱火策略乃至策動代理人戰爭,同時也取決於中國面對危局的冷靜態度和準備程度。用一句外交辭令可以說「時間站在我們一邊」。以目前亂象觀之,與菲律賓發生小規模摩擦(如撞船事件等)是有可能的,但仍然處於可控範圍之內。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着中美綜合國力的日益接近和趨於平衡,兩國直接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則微乎其微。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同時,也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而中方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對外政策宗旨與維護自身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堅定不移的決心,或可視爲保障南海局勢安全穩定的「定海神針」。(作者爲長春師範大學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