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氣候變遷助長流寇叛亂… 哥倫布害死了崇禎皇帝?

北京景山公園內,相傳有棵崇禎皇帝自縊的槐樹。(圖/取自網路)

文/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魏國彥

數年前我注意到夏威夷大學一篇博士論文,作者利用歷史文獻(地方誌)與樹輪寬窄等資料重建近500年中國、中南半島與印度的古氣候。我赫然發現公元1580年至1630年這50年間,由成都到北京一線發生嚴重乾旱,而這正是明朝末年流寇叛亂最厲害的時候;闖王李自成與張獻忠起兵與進軍的路線,基本沿着這條幹旱軸線反覆進行,而後金(清朝前身)皇太極的東北關外發跡處,卻正好處於溼潤點上。

普天之下,乾旱嚴重,只有他的根據地雨露豐沛,這不免讓人感覺明亡清起,冥冥中有上天的旨意。

從「歷史氣候學」的分期來看,明朝末年正是「小冰期」的高峰期。地球爲何會從先前的「中世紀暖期」進入「小冰期」呢?這又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關。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登上了巴哈馬島,他的航海日誌這樣寫着:「這裡的樹木,和我們那裡完全不同,就像白晝黑夜之別。水果、草葉、石頭,所有東西,都不一樣」。之後他率領龐大艦隊四度造訪美洲,也把豬流感、天花、梅毒等病毒輸入了新大陸;美洲原住民身上對於這些歐亞大陸的古老疾病沒有抗體,死亡遍野,死亡率高達90%,光是北美洲西南部原住民就有5400萬人死亡。

因爲瘟疫大流行,16世紀初,阿茲迪克帝國與印加帝國已不堪一擊,西班牙數百騎兵就摧枯拉朽,如秋風掃落葉,輕易拿下。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原來開闢的森林又重新復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化身爲新的樹林有機物,大氣溫室效應步步降低,地球冷化,迎來了小冰期的極端點。北極的冰芯紀錄顯示,1610年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來到最低點,只有270ppm(目前爲410ppm),約爲現在的2/3。

而李自成1606年出生於陝西省米脂縣,正是小冰期高點的前夕;廿歲時,父親在饑荒的貧病交迫中死去,李自成落草爲寇。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大順」,率部向北京進發;同年3月19日(農曆)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槐樹上自縊,明朝滅亡。

一般歷史評價,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17歲即位,沉着地與當時把持朝政的大宦官魏忠賢周旋,最後逼魏忠賢自縊,少年皇帝,手段非常;可惜他最後死於流寇李自成之手,挽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一代悲歌。追根究柢,竟是哥倫布透過氣候這個「全球變遷」黑盒子害死了崇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