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氣候變遷下 綠建築的新思考

▲Lipsky Rollet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法國Grenoble國立高等建築學院教授 帕斯卡侯列 (圖/商業週刊攝影李明宜

文/郭恆成

面對極端氣候,能兼顧節能及低污染的綠建築(Green Architecture)近年成了熱門話題臺灣公私建案都以獲頒「綠建築標章」視爲友善環境的證明,其實,類似觀念在原住民部落早有先例:運用板岩和木材打造的石板屋,除了原料可100%迴歸大地,還能在山區多變氣候中保持室內冬暖夏涼,這種古老智慧讓鑽研綠建築領域的法國建築師帕斯卡‧侯列(Pascal Rollet)也讚歎不已,並提出綠建築的選材唯有多方嘗試,才能面對接踵而來的氣候挑戰。

去年底落幕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是最多國際領袖同臺參與的一屆,195個締約國一致同意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兩度之內,乍看微不足道的數字,將連帶牽動極端氣候出現的頻率。做爲COP21圓桌會議主辦人之一的侯列在接受《alive》專訪時點出人類面臨的難題:「目前人們最有感的可能是氣候異常,去年夏天,巴黎一個禮拜內從攝氏22度飆升至30度!原本四季正常輪替約需時3個月,未來卻可能短短一個月內就產生劇變。」

他認爲,正視極端氣候的用意並非恫嚇大衆,反而能乘機瞭解綠建築因應氣候變遷的潛力,藉由創新工法維持居住環境的舒適,「我們想展示『做得到』的實例,以希望取代恐懼。」侯列把綠建築的重點放在:從建材發揮創意。而年輕時一次海外駐點經驗,成爲他職業生涯的重要啓蒙。「那次,我前往鄰近馬達加斯加法屬領地馬約特(Mayotte),任務是興建醫院、學校等民生設施,島上的建材沒有太多選擇,最初我們想從河邊取沙做成水泥,討論後發現這對當地生態會造成衝擊。原來,泥沙負責過濾河水,若挖光了將威脅到仰賴清澈水源的生物,最終我們嘗試就地取材,開採村莊旁的土丘土磚。這次經驗給我很大震撼,建築的思考格局應該要更寬廣,落實和環境共存的可能。」

相較大都市的水泥叢林,綠建築的構造有更多彈性選擇,比方傳統土造建築能經由新技術融入現代居家侯列曾在建案裡以土牆包覆管線,隨季節更迭灌注冷熱水循環取代冷暖氣,土牆也能吸收室內溼氣,大大提升居住舒適性

綠建築的自然風潮,還吹進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臺灣館,參展的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利用永豐餘開發的nPulp技術,回收農業廢棄秸稈,製成地板磚塊供臺灣館搭建,重量與傳統建材相比輕盈且硬度夠,領團的教授曾成德認爲:建築師的工作不只有做設計,還應該想出對土地友善的建造方法。

爲了讓綠建築推廣不至於口號多過行動,侯列在法國里昂市周邊成立一座「大工作坊」(Les Grands Ateliers),邀請建築、工程甚至美術系學生參與,蓋出模型實驗不同建材的可能性,累積經驗之餘也和建築界當地政府交換意見。雖然綠建築尚處於醞釀中的新趨勢,但誠如2016年普立茲獎得主Alejandro Aravena所言:我們應該在資源越來越缺乏的當下尋找可行之道,而非單單抱怨我們少了什麼。

【 更多報導

老闆說:「太太生產,我忙到第8天才看到寶寶」別拿犧牲奉獻要求員工好嗎?

小時讓梨,長大卻害全家掉腦袋...神童孔融下場教我們:千萬別當職場白目人!

洋蔥》一個暖爸每月撥5千元存股,20年後滾成400萬,送女兒當嫁妝

3個老外眼中的臺灣麥當勞》一個老美:「最好吃」跟「最難吃」的食物是...

才說完「胸口好痛」就倒下…影片目擊心臟病發!醫師教你如何挽救性命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