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故35年後 車諾比尋求復興與發展

車諾比電廠附的城鎮普里皮亞季。(圖/美聯社)

1986年4月26日深夜,位於首都基輔以北110公里的車諾比核子發電廠4號反應爐測試失誤,發生嚴重爆炸並着火,毀了電廠建築物並將高放射性物質噴向環境,史稱「車諾比核子災難」,是核能應用以來首起「等級7」的核子事故。事故後多數居民強制疏散,空曠的車諾比禁區,成了人類犯錯的殘酷紀念碑。然而,在電廠爆炸35年後,烏克蘭人也尋求靈感,希望能增加收入以復興當地

美聯社報導,車諾比事故發生在冷戰末期,由於蘇聯當局第一時間沒有向公衆透露發生了什麼事情,因此災難持續惡化。儘管第二天疏散了附近城鎮普里皮亞季(Pripyat),但仍有200萬居民曝露在危險中,直到瑞典發現環境出現高輻射後,世界才瞭解到這場災難,蘇聯也才投入更多的資源救災與彌補傷害。

最終,超過10萬人被撤離,並建立了一個範圍廣達2,600平方公里的禁區,事故的反應爐建立起巨大的拱形水泥護罩,經常被俗稱爲「石棺」。

車諾比石棺。(圖/美聯社)

烏克蘭副環境部長博赫丹·博魯科夫斯基(Bohdan Borukhovskyi)表示:「這是一個悲傷記憶的地方,但同時,也可以看到我們如何克服這場災難。」

「我們希望,這裡應該出現一種新的意義,不再只是受排斥的區域,而是發展和復興的所在。」

他主要是希望能發展「遺址旅遊」,這有教育意義,也對地方有正向發展。

車諾比地區的旅遊業,在2019年的HBO迷你影集「核爆家園」(Chernobyl)之後,增長了兩倍,儘管該劇的評價兩極,也出現許多常見的錯誤述事,但當地官員們仍然肯定這齣戲的正向意義,至少更多的遊客帶來更多的消費,也使當地得到發展的機會。

只是好景不常,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國際旅遊都遇到衰退,當地期望,一旦全球疫情結束,當地旅遊能回到疫情前的水準,或是繼續增長。

車諾比遺址旅遊的主要景點之一,是參觀普里皮亞季鎮(Pripyat)的廢墟,當地曾是一個擁有5萬人口的現代城市,但是一切都停止了,如今城市被植物所包圍,形成一種帶科幻色彩的奇特感。現在當地政府正在努力規畫參觀路線,使遊客更容易瀏覽這個遺蹟。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車諾比核電廠在4號爐事故後,其他反應爐其實仍在持續運作,直到2000年才停止工作,但是退役的核電廠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預計整個拆廠工作持續到2064年,包括受損的4號爐也會被拆除。

烏克蘭還決定將這個荒蕪之地,做爲集中存儲用過核燃料的地點,除車諾比核電廠原有的乏燃料之外,烏克蘭其他4個核電廠的乏燃料也儲存在此,設施將於今年開放。直到最近,核燃料交由俄羅斯代爲處置,也就需要付管理費。因此烏克蘭計算,將乏燃料在自己國家內儲存,每年將可爲國庫節省約2億美元。

其實車諾比電廠周地區的輻射量已低至普通水準(個別地區稍高),因此遊客可以安全無健康疑慮,但即使如此,仍禁止在該地當做永久居躼。然而,仍有100多人違反企令,居住在圍繞核電廠30公里的區域內。

其中一名是高齡85歲的前中學老師葉夫根尼·馬克維奇(Yevgeny Markevich),他如今仍在自己的花園地裡種菜來吃,包括馬鈴薯黃瓜等等,並接受生物測試,以瞭解核災後的生理影響

輻射對人類健康的長期影響,仍然是激烈的科學辯論的主題。事故發生的當天,有30名電廠工人、消防員死於急性放射病。之後車諾比核災的受害者有多少,就沒有確實的定論,有說超過4千人的,也有說超過1萬人的,但是實際證實與車諾比有關的輻射傷害死亡人數,不超過100人。

令許多人感到驚訝的是,該地區的野生動物正在蓬勃發展:熊、野牛、狼、山貓野馬和數十種鳥類,生活在無人區

有些科學家稱,這些動物對輻射的抵抗力比預期的要強得多,並且能夠迅速適應強輻射。是也有另一批科學家認爲,此處的動物與其他地方並沒有什麼區別。

車諾比附近的野生動物。(圖/美聯社)

現年43歲的生物學家丹尼斯·維什涅夫斯基(Denis Vishnevskiy)說:「這是一片巨大的自然領土……我們保留着自然環境。禁區不是詛咒,而是我們的資源。」

烏克蘭當局呼籲將該禁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因爲該遺物是「全人類感興趣的獨特地方」。烏克蘭文化部已經採取措施,將這一地區列爲紀念物,這將吸引更多的資金和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