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泡菜申遺成功 中國傳統小吃表示不服

倍受慈禧青睞的京城小吃

現如今的京城小吃,有一些常常標榜宮廷御膳,好像這些小吃是從宮廷流傳民間的。殊不知,不少“御膳”來自民間,因爲得到慈禧太后青睞而“升格”,繼而加工改進,成爲宮廷小吃的。

栗子窩頭

傳說清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打進紫禁城慈禧西途中京郊西北的貫市村打尖。慈禧飢餓難耐,有個人家中剩下的窩頭呈上。慈禧吃下去,口感頗佳,印象深刻。鑾駕回京之後,慈禧吃膩了山珍海味,便想起逃難時所食的小窩頭。

御膳房接到懿旨自然不敢怠慢,可思來想去,沒有照百姓平常吃的玉米麪窩頭去做。御膳房的廚師用料十分精細,選用最好的新玉米麪,過細籮篩,然後摻上好黃豆麪;這還不算,又選擇色如玉米,價格昂貴的栗子,磨成麪粉,與玉米麪、黃豆麪摻和一起,上鍋蒸的時候桂花白糖,吃着又暄又甜。這種窩頭個頭精緻小巧,據說一斤面要蒸出一百個窩頭。

慈禧品嚐之後,認定這就是當年她吃過的窩窩頭,以後便成爲慈禧齋戒時吃的一種甜食。有人問爲什麼不用純栗子面蒸窩頭呢?原因很簡單,栗子面蒸不成窩頭形兒,所以還要摻進玉米麪。這種栗子面窩頭以後成爲一種時尚點心,民國時流入民間,成爲“宮廷小吃”。

炒肝

這道小吃與慈禧對飲食的倡導相關。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前門外鮮魚口內有一家名爲“會仙居”的小酒店。酒店的主人名叫劉永奎北京人,專門經營黃酒和下酒的小菜。其中有一道迎合平民下酒菜——白水雜碎。小店一開始屬於夫妻店,到了庚子年後,會仙居則由劉家的後代劉寶貴哥兒仨經營。

據說,有一天,慈禧想起早年吃過的白水雜碎,還想嚐嚐這一口。品嚐之後,這位宮廷美食家點評道:味道不錯,可要是去掉心和肺可能會更好。太后的話那就是懿旨啊,“會仙居”的廚師忙活開了,他們在下料時,將雜碎中的心、肺統統拋掉不用,只用豬腸豬肝,然後用蒜末壓去腥味調味勾芡,這樣一來就由白水雜碎變成了現在的炒肝。還別說,慈禧的話真有些道理。這種炒肝一面世,大受歡迎,流傳至今。

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延伸閱讀:時光的味道 便宜好味的殿堂級小吃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