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標本 永存花蓮水培所

保育鳥類黑面琵鷺已製成標本陳列水培所,供大衆認識保育鳥類。(花蓮縣府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去年在花蓮溪救援2只瀕臨絕種保育鳥類黑面琵鷺,不過因受困多時且身染重病仍不治身亡。爲傳遞保育觀念及推廣對瀕臨野生動物認識,縣府將其中1只黑面琵鷺製作成立姿標本,展示於水產培育所,供遊客觀賞也進一步熟悉保育觀念。

花蓮溪口是國家重要溼地,去年5月間愛鳥人士觀察到24只黑面琵鷺,是20年來最多的一次,吸引不少民衆賞鳥、拍照,可惜過沒幾天,5月8日就有民衆通報2只黑面琵鷺癱倒在溪中沙洲,疑似生病,搶救後仍死亡。

花蓮縣府將鳥屍送家畜衛生試驗所解剖,驗出肉毒桿菌毒素死因推測是肉毒桿菌毒素導致低血壓缺氧,引發急性腎小管壞死,終致急性腎衰竭死亡。

縣長徐榛蔚表示,黑面琵鷺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之瀕危物種(Endangered),在臺灣屬於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在1990年代全球族羣不到300只,來臺度數量不到150只,物種存續面臨極大威脅

經過政府與民間團體齊心合作,再加上國際保育串聯行動,近年黑面琵鷺族羣量穩定成長,每年來臺度冬數量約爲全球6成。據統計2019年全球黑面琵鷺族羣數量達4463只,來臺度冬數量共2407只,創歷史新高,這是臺灣物種保育的里程碑,也是全球保育合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