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文化局出版拉庫拉庫溪系列叢書 延續布農族人文化脈絡

花蓮文化局自2017年執行「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劃」,邀請卓溪鄉布農族人一同在從事考古工作,盼能尋根找回舊社記憶。(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文化局2017年執行「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劃」,卓溪鄉布農族人蔘與舊社調查與聚落家屋修復等工作,尋根找回舊社記憶,認識百年前祖先建立的基業與累積的生活智慧。文化局爲記錄族人透過參與,實踐接續斷裂的族羣記憶,甫出版3套系列叢書,延續拉庫拉庫溪流域的生命力

拉庫拉庫溪流域位於中央山脈姑巒山、大水窟山東側,面積約400餘平方公里;原居在中央山脈西側的布農族巒社羣與郡社羣約200年前向東遷移,陸續在拉庫拉庫溪南北岸建立聚落。1875年清總兵吳光亮開闢中路,自南投竹山沿着拉庫拉庫溪北岸蜿蜒前進花蓮玉里,全長152公里,就是當今所稱的清朝八通關古道

日據時期,日本人爲有效鎮壓流域內的布農族人,強勢收繳族人維生的槍械,1915年進而接連爆發「喀西帕南事件」、「大分事件」等,1919至1921年間更在東段闢築長約83公里的八通關越道路,沿線設置46處駐在所,此路也在1934至1936年間成了迫遷之路,族人被迫離開祖先百年間闢建的獵場耕地石板家屋。流域雖然在1981年被列入玉山國家公園範圍,礙於「排除人類影響」土地管制策略,族人仍然無法返回祖居地

直到2017年,文化局獲中央覈定「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劃-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劃」,由中研院史語所組成調查團隊,秉持「原住民考古」精神,強調「族人、家族」參與,邀請卓溪鄉布農族人一同在流域從事考古工作,族人才能重回祖居地。

由於「重塑」爲計劃主軸之一,文化局另選定卓溪鄉卓樂部落Istasipal家族位在瓦拉米步道約4.5公里處的佳心就聚落老家屋,執行「家屋重建」,基於尊重文化主體,偕同在地族人重建石板家屋、附屬石板屋、竹工寮、耕地遺構手作步道等,去年底完工。

花蓮縣文化局也偕同在地布農族人,修復Istasipal家族的石板老屋。(羅亦晽攝)

拉庫拉庫溪流域考古工作漸雛形,文化局以《重返祖居地——拉庫拉庫溪舊社考古2017-2019》、《走進石板屋:拉庫拉庫溪流域家屋探索與重建》及《藤編回佳路:卓溪布農藤編記事》等3個主題,出版《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系列叢書》,紀錄文化傳承的成果,描繪族人如何透過參與和實踐接續斷裂的族羣記憶。

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這套以拉庫拉庫溪流域與布農族人爲主角的叢書,從「回溯族人步履」的學術調查和導入現代科技輔助實際經驗轉化而成,值得一讀,除了能延續原民故事之外,也能讓更多讀者進而認識花蓮的山、林與人。

花蓮縣文化局以《重返祖居地——拉庫拉庫溪舊社考古2017-2019》、《走進石板屋:拉庫拉庫溪流域家屋探索與重建》及《藤編回佳路:卓溪布農藤編記事》等3個主題,出版《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系列叢書》。(羅亦晽攝)

花蓮縣文化局出版《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系列叢書》,紀錄文化傳承的成果,描繪布農族人透過參與計劃實踐接續斷裂的族羣記憶。(羅亦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