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苦腹瀉 中醫藥輔助治療可改善副作用

黃千甄醫師指出,化療前後中醫藥處方調理飲食衛教,可以減緩病患腹瀉狀況,改善生活品質,達到完成化療的最終目的。(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一名60多歲何姓婦女被診斷爲第二期侵襲性乳管癌,化療並標靶治療後,患者排便軟散,一個晚上解便20多次,並伴隨反胃疲倦、食慾降低、全身怕冷及手部抖動的症狀,經安南醫院中醫部黃千甄醫師門診就診,處方以理中湯爲主,佐以滋養胃陰之益湯加減,患者1周後回診症狀改善。

黃千甄醫師指出,患者就診時已完成3次化學治療療程後1周,化學治療藥物歐洲紫杉醇卡鉑併合並標靶藥物治療,患者主訴化療後1周排便軟散,一個晚上解便20多次,並伴隨反胃疲倦、食慾降低、全身怕冷及手部抖動的症狀,經處方以理中湯爲主,佐以滋養胃陰之益胃湯加減,患者1周後回診症狀改善,腹瀉症狀減爲1天4次質軟,後續治療以半夏瀉心湯爲主方調和脾胃氣機,患者描述化療前排便成形,食慾良好,化療後1周內仍有1天2-3次腹瀉情形,但避開生冷食物,腹瀉情形也同時改善。

黃千甄醫師表示,癌細胞爲快速分裂的細胞,化學治療是癌症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治療方式,具有細胞毒性的化療藥物對細胞沒有選擇性,因此在治療癌症的同時,體內快速分裂的正常細胞,如腸胃道上皮細胞也會受到化療藥物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腸胃道副作用,如腹瀉、便秘、腸炎腸穿孔等症狀。其主要臨牀症狀包括無痛性腹瀉或伴隨輕微腹痛噴射性水便、腹部不適可出現在化療當天或化療後、1天數次至數十次,持續5-7天甚至長達2-3個月。

黃千甄醫師說,化療相關性腹瀉雖然是臨牀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根據其臨牀症狀及病機證候屬於中醫”泄瀉”的治療範疇。如明《景嶽全書.泄瀉》篇章中指出”泄瀉之病,無不由於脾胃”。病因方面由於患者平時腸胃功能薄弱,或情緒影響,或飲食不當、或不慎感受外邪,加上化療藥物傷害腸胃黏膜,導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水谷不化,根據患者體質不同,產生夾熱、夾寒、或夾溼等不同種類的腹瀉症狀。中醫需根據患者臨牀症狀辨證論治,半夏瀉心湯、參苓白朮散、痛瀉要方、理中湯、附子理中湯、葛根芩連湯等都是常用的治療方劑

黃千甄醫師指出,化療相關性腹瀉,是在化學治療中常見的胃腸道副作用,不僅影響病患生活品質、癌症治療療程,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依據患者臨牀症狀給予化療前後中醫藥處方調理及飲食衛教,可以減緩病患腹瀉狀況,改善生活品質,達到完成化療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