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吸管不洗恐喝出腸胃炎 專家建議不鏽鋼「選擇等級」

▲環保吸管不洗恐喝出腸胃炎專家建議不鏽鋼「選擇等級」。(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塑膠吸管禁用新制上路民衆百貨公司場所購買飲料時,只能使用自備的環保吸管,但市面上盛行的不鏽鋼、玻璃矽膠吸管,到底哪個比較好?專家分析,其實各有優缺點,但無論選用哪種材質,一定要做好事後清潔,否則飲料殘渣殘留,可能會造成微生物污染,增加急性腸胃炎風險

7月1日新制上路,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與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場所,都不能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違者將開罰1200元至6000元。但取得「生物可分解塑膠」環保標章工廠出場附有吸管的商品,不在此限。

林口長庚臨牀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環保吸管,主要可分爲不鏽鋼、玻璃與矽膠3大材質,不鏽鋼吸管種類繁多,建議消費者可選用304等級產品,這是因爲食品級不鏽鋼含有18%的鉻與8%的鎳,結構穩定,就算喝檸檬多多、果醋等酸性飲料,也不會引發化學反應。

醫師建議,不管哪一種材質的環保吸管,使用後都要用毛刷清洗才安全。(圖/記者李毓康攝)

此外,不鏽鋼與玻璃偏硬,幼童使用時一定要有大人陪同,纔不會釀成戳傷憾事,但不管哪種吸管,使用後一定要用購買時附贈的毛刷清洗,纔不會造成藏污納垢,增加急性腸胃炎風險。

塑膠吸管禁用即起上路,環保署推算,禁令實施1年,約可減少1億跟塑膠吸管。不過,由於目前禁用令僅限內用客,民衆也可能外帶拿了塑膠吸管內用。被問到外帶者改爲內用罰不罰?環保署表示,業者以外帶形式提供吸管予消費者,若外帶者改爲室內用,不會處罰商家,但同時會進行勸導,希望消費者能夠避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