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旅行路過池上!設計師把老診所工作室變人文咖啡館

來到池上,第一站往哪走?我的選擇是老診所,白色洋樓位在車站大街尾,咖啡因取代了藥水,池上明信片成了處方箋,提供旅人有溫度的指引,讓人染上癮頭,愛上小鎮人情味

這家老診所有60歲了,白色矮牆前佇立新招牌,像是公車停靠站,上頭寫着「走走池上」。「走走是動詞,也是名詞。」設計師主人大白脫口像是哲學家,我的眼神停在他光着的腳丫子,看見踩在土地的自在。

2015年,大白在環島旅行途經池上,「我想了3天,就租下這間老診所。」大白不諱言從臺北移居臺東帶點衝動,那一年,他剛滿30歲,沒跟家人商量,單純想爲生活做些改變,花光積蓄老屋改成工作室。

「以前我喜歡帶着電腦咖啡館工作,所以工作室營造成咖啡館的味道,倒不是爲了開店。」大白感性說,這個異鄉男孩從生活出發,每天出門吹風、拍照,找尋設計靈感,不過,浪漫日子背後,不免有現實壓力,「起初客戶流失一半,因爲距離,沒辦法面對面溝通、開會。」他淡淡聊起調適期,「半年後,我覺得這樣很好。」

老診所彷彿有種無形的療愈能量,當生活不再填滿工作,大白放慢腳步和在地人打交道,幫小農、返鄉青年設計商品,彼此關係建立在互助交情上,像是農業社會的以物易物一段段莊稼人的鄉居故事,透過大白的細膩文字和照片,在走走池上網站分享,也記錄在一張張明信片上,「我來從來沒提過伯朗大道。」他笑了笑,這是在地生活的視角

「我自己學了很多,也完成很多夢想。」大白的臉龐綻放暖意。2016年,工作室蛻變爲人文咖啡館,吧檯位置就是老診所的掛號櫃檯,大半空間卻留給「池上」,擺上池上人物臉譜,推薦咖啡館、甜點鋪、小食堂、老書局角落陳列不同藝術工作者的手作品,甚至掏腰包在後院辦小市集屋子裡灌溉出多樣的有機體。

「走走是起點,走向美好生活。」大白這麼說,這是他的夢想,也爲旅人引路逐夢。不管來過池上幾回,我的第一站不自覺走向這兒,點杯咖啡,或是小農午茶,坐下來小憩天南地北聊天,發掘在地旅行線索,老診所似乎又回魂,換個方式爲旅人提供處方箋。

下一站走向哪兒?或許就從大白設計的池上散步地圖答案吧。我帶着地圖上路,出門前,看見旅居池上的作家蔣勳在咖啡館牆面寫下短文:「告別自然很難,比沒有目的的流浪還難。」我找到了大白選擇定居池上的答案。

更多鏡週刊報導這是池上夜店 也是二手書店臺東水電工民宿 大膽讓水管爬上門牆池上金色阡陌 遇見鐵馬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