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思維官宣已完成E輪超4億美元融資,將加大擴科力度

來源|本站教育(公衆號wyedu163)

文|孫穎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日,火花思維官宣已完成E3輪融資,此輪融資由摯信資本(Trustbridge Partners)領投,老股東跟投,由光源資本繼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至此,火花思維在過去5個月時間裡,已經累計完成了E輪全部3筆融資,融資總額超過4億美元。

火花思維創始人兼CEO羅劍表示:“這次融資之後,火花有了更強的實力爲孩子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產品和服務。2021年火花思維依舊會將數理思維課作爲拳頭產品,同時也會加大對語文課英語課課程開發投入,爲孩子提供更多有趣有效的課程,培養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

而早在E2輪融資完成之時,火花思維創始人兼CEO羅劍就曾坦言這樣的融資速度、頻率、規模,是其在爲2020年制定戰略規劃時,都未曾想到的事情;但他也在彼時的那封內部信中所言,這些融資的到來使其能更加從容,能夠繼續用長期的眼光對公司發展做出正確的決策,而火花也因此度過了基本的生存期

與此同時,伴隨着這筆融資發佈,根據晚點此前報道,在小班課業務上,火花思維正價學員(指長期付費學員)已經超過35萬,一年前這一數字還只有10萬;2020年火花思維確認收入接近15億元,營收接近20億元。

誠如晚點在報道中所歸納的那樣:做到近15億確認收入,好未來用了8年,轉型大班課兩年即上市的跟誰學也用了5年。這樣的結論也讓不少業內人不禁感嘆,火花思維或已經初步驗證了在線小班課的模式

但對於羅劍來說,居安思危、快慢有度,或許是其創業路上永遠要思考和解決的命題

創業核心命題:解決師資供給壓力

在2020年在線教育紅利之年,火花思維並非一個明顯的受益者

對於這個需要強供給端驅動的在線小班模式,疫情所帶來的相對於流量紅利,更多的是一種“鞭策”,使得火花更清楚認知到自己在師資供給方面的“道阻且長”。因爲一旦當大批用戶涌入、而師資承接能力不夠,將不可避免造成用戶因不想等待排課而流失至競品(以靈活上課的AI互動課選手爲主)的風險,影響用戶體驗品牌認可度

因此,相對於外圍競爭的壓力,內在擴科的壓力,羅劍一直坦言自己最大的創業壓力來自師資供給。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其需要花費更大精力去解決的問題。

火花在做這樣幾件事情:

其一,搭建更多的教師基地

此前根據官方披露,2020年火花已經在北京、濟南、鄭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多地擁有自己的教師中心,2021年,火花將進入更多的城市搭建更多自己的教師基地。

當然,從現實角度來說,這樣的思路卻又快不得。畢竟,開設基地除了要考量當地的扶持政策、高校資源,更爲核心的是還要考慮能不能在當地招聘到、培養出、並且能留住足夠優秀的人員。這纔是相對於派駐,更有利於當地團隊穩定和成長的重要方式。

當前,本站教育瞭解到,火花除了內部對整個招聘體系進行了梳理,增加了前端培訓師的數量,使得招聘的速度和效率得到提升之外;此外,在標準化教研方面,火花把控的也更加細緻,比如在一個教案中,學生很可能遇到的幾個卡點都清楚標記並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供授課老師參考,降低授課老師的培訓培養難度。

其二,逐漸擴大班型

據透露,在2019年年中左右,火花思維的班型從1對4,逐漸擴大到1對6、1對8。

這樣的調整不僅緩解了師資供給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組班排課方面的運營壓力。但這也意味着火花必須要在技術上進行突破,以保證學生的授課體驗。

比如,本站教育瞭解到,火花思維的授課界面,學生本人並不能看到同班同學,只有老師在後臺系統可以看到各個同學的狀態。

根據火花思維方面介紹,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因爲小朋友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小朋友所分散,當界面只能看到老師,小朋友的學習專注力會提高,這最終也會作用到用戶體驗和學習效果之上。

“慢”也是一種快

“這個行業有兩種公司,一種是銷售驅動的,一種是教研驅動的。而我們從公司創立第一天開始,就想做一家教研驅動的公司。”這是羅劍自創業以來就很清楚的認知。

與此同時,作爲一個互聯網出身的創業者,羅劍更是在創辦火花思維第一天開始,就將互聯網那套“靠強補貼先規模化培養用戶習慣,而後商業化”的進階路徑,調整爲“在規模化同時商業化”的教育創業路徑。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判斷,火花在創業路上始終堅持的一點是:將主要獲客力量放在轉介紹上,不做一家強銷售風的公司。

而他也確實這樣實踐着。

此前在E2輪融資之時,根據官方披露,火花思維的轉介紹率爲85%。

甚至在這一成績背後,是火花思維在過去一年逐漸在降低用戶轉介紹的獎勵,直至最終取消這種轉介紹的獎勵。而這樣的機制調整,也是源於火花對自身產品的足夠自信,當然,在熟人社交的轉介紹邏輯裡,這也意味着用戶對火花的課程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另一點可以證明這種風格的是,火花的輔導老師並不知道自己的薪資構成。

事實上,對於在線教育的輔導老師這一工種而言,很多品牌對其薪資構成往往界定的非常細緻:完課率直播+回放),作業提交率,退費率,擴科率,轉介紹率等等,每個“率”都對應着一定的薪資指標。

但儘管這一羣體有所抱怨,火花依舊在堅持不公開輔導老師的薪資構成。

根據火花方面介紹,這種設計背後的邏輯是因爲一旦去公開每一樣東西佔的權重是多少,輔導老師一定就會緊着權重高的去做,比如他可能會瘋狂催復購,這會造成非常不好的用戶體驗。當然,這樣的調整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火花的獲客快不得。

對於這樣的“慢”,火花是否真的不焦慮?

其實也不盡然。

儘管疫情並沒有使得火花受到太多紅利,但不意味着整個在線教育環境都是如此:在線大班課品牌頻頻且鉅額融資是否會涉獵火花所處的在線小班賽道;在線大班課、在線1對1賽道在發力低幼學段後,已然將全學段、全學科產品體系所覆蓋,這是否會使得火花擴科的窗口期大大縮小;AI互動課高密度投放是否會使得用戶建立“學思維只能上AI互動課”的片面認知......

這些都是在火花發展到後期階段,需要面臨的更嚴峻挑戰。

就在不久之前,火花被爆正在籌備赴美IPO,預計募集金額5億美元左右,甚至已經選定好銀行。

如果此舉屬實且成功,那很顯然火花在融資能力、品牌建設上,或將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