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復原法+3D列印」 1200年唐朝公主重生了

復原出來的秦代婦女。(圖/翻攝自微博/網易財經

記者楊子萱/綜合報導

陝西西安西北大學2日使用「國內現代人顱面數據庫」,透過顱骨裡的碳元素人類學分析,再提取數據庫裡相同年齡的人的軟組織作爲依據,最後成功復原唐朝李倕公主以及秦代侍女面貌,最後再用3D列印技術,讓古人重現立體容貌

據瞭解,李倕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五代孫女。2001年-2003年時,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理工大學校區基建工地上,挖到一處大型墓葬羣,一共清出182座墓葬,包括漢、唐、宋、元、明和清代的墓葬,其中一個就是唐公主李倕的墓。據墓誌銘記載,李倕在唐玄宗開元24年病逝,得年25歲,換算到現在已有1200多年的時間

▲▼李倕2013年的復原照(上圖),以及李倕墓裡的鳳冠的復原模型(下圖)。(圖/百度圖冊

其實在2013年時,就已經有專家展示過李倕復原的容貌。由於公主的整個下頜骨是缺損的,所以研究人員是將她的顱骨做CT掃描,在通過調配數據庫中累積的將近千對顱骨和麪容資料比對,最後重新將公主的下頜骨建構出來。

成立考古隊已有62年的陝西西安的西北大學,透過學校建立的國內現代人顱面數據庫,加上科研人員對古人顱骨的「碳14」鑑定和人類學分析,能夠推斷出入葬時的年齡範圍。接着再從現有的數據庫中,提取出與目標相同年齡段的人的軟組織厚度爲依據,通過「3D列印技術」復原古人面貌。

至於這個顱面復原的技術,周明全表示,關鍵是尋找顱骨和麪容的關係。首先先從「活人」開始,也就是把某人頭部的CT數據掃描進電腦,然後用3D技術模擬出一樣的顱骨。回推復原容貌,再把復原容貌與真人進行比對,發現相似度可以非常高。這些年他們累積了近千份像這樣子樣本,然後再用這樣的方法來複原古人的容貌。

▲▼用數據取樣並3D列印古人的復原樣。(圖/翻攝自微博/網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