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夜後,他拍下中山站的第一縷光

“有陽光時候不懂陽光有多好,沒有陽光的時候,才發現它替代不了。”這是在追拍2019年極夜後我國南極中山站第一縷陽光後,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考察運行部工作人員王文晶最深刻的感受,也是不少人觀看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偶像科學家視頻大賽最佳拍攝獎《極地陽光》後的感受。自己拍攝的作品能獲獎,王文晶有點意外。

王文晶所在的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我國唯一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在這個“老南極”扎堆的單位,只去過兩次南極的王文晶屬於後來者

爬上最高點太陽

2016年11月到2017年4月,王文晶搭乘“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參加了我國第34次南極度夏考察,時長180天。第二次於2018年11月啓程,度夏加上越冬,今年4月纔回國,時長539天。

這兩次南極科考經歷,顛覆了王文晶不少認知。“去了極地,才知道極夜中的中山站是沒有企鵝的,有的只是暴風暴雪;去了極地,才知道白天也應該睡覺。”王文晶說。

王文晶拍攝短視頻,緣于越冬期間的特殊體驗——需要經歷58天的極夜。在此期間,一日之內,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下,即夜長爲24小時。包括王文晶在內的我國南極中山站的19名越冬隊員,共同經歷了極夜期間的狂風暴雪和極夜“不見天日”帶來的心理挑戰。因太久見不到陽光,包括睡眠在內的生理作息都受到了干擾,有些隊員甚至或多或少出現身體疲勞和心理焦慮。

2019年7月18日中午12點多, 王文晶和搭檔一路小跑,爬上了中山站地理位置最高的建築——物理觀測棟拍太陽。當天,久違的太陽終於在南極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停留了十幾分鍾。

對“老南極”故事如數家珍

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圈內建立的首個南極考察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南極大陸建站標誌着我國南極考察進入南極大陸。

“與熬人的極夜相比,30多年前建站時,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要面臨的困難更大。”雖然只去過兩次南極,但“老南極”們的故事,王文晶卻如數家珍。

1988年年底,滿載百葉箱測速儀人工觀測地面設備的三輛卡車從北京出發,在行駛一天一夜後,到達山東青島碼頭。在那裡,儀器和它的“主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氣象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逯昌貴,搭上了前往南極的“極地”號。

王文晶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極地”號並不是破冰船,只能在浮冰海區40%到60%的區域行駛。換言之,不管中山站建成與否,船隻都要在來年2月底前離開南極。爲避免冰山圍困“極地”號,考察隊成員花了大量的時間,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2月底船隻離開南極時,中山站的老發電棟甚至連地板都沒裝,氣象棟只蓋了個殼。”王文晶說。

1989年2月26日,我國在白色荒涼的南極大陸上建立起了南極中山站。

從零起步,如今中山站不僅站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被列入科技部批准的第一批“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爲我國最重要的極地科學綜合觀測基地

“經過一批批隊員的共同努力,當年‘老南極’們的願望已一一實現。”王文晶說,30多年來,我國南極事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已初步建成國家南極觀測網和“兩船六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臺,並凝練出“愛國、拼搏、求實、創新”的南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