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信:東北秸稈何時不再燒

(原標題記者來信:東北秸稈何時不再燒)

新華社哈爾濱11月11日新媒體專電題:記者來信:東北秸稈何時不再燒

新華社記者

東北地區近期發生重污染天氣,給人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與此同時,焚燒秸稈現象依然屢禁不止,面對“冬霾”和“禁不住”的秸稈焚燒,東北各地積極應對。

霧霾襲城 “元兇”是誰?

11月初,我國東北地區出現大範圍重污染天氣,相繼有10個城市的AQI(空氣質量指數)達到最高值500,其中黑龍江哈爾濱市綏化市和大慶市等3個城市AQI達到500的持續時長分別爲14小時、23小時和24小時。

記者4日清晨在哈爾濱市區主街道中山路上看到,這裡能見度大約爲500米,遠處的高樓被濃濃霧霾籠罩,300多米高的亞洲著名鋼塔龍塔”已經消失在人們視野中。很多早高峰出行的人們或戴着口罩或捂住口鼻,疾步快走。空氣中瀰漫着一股刺鼻的煙塵味兒,不少車輛開着霧燈或急行燈在街道上緩緩前行。

“這樣的天氣,誰會有好心情。”哈爾濱市民郭雙劍說,最近幾年,一到冬天哈爾濱就有霧霾,霧霾對身體健康有影響,誰都不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

作爲黑龍江省“近鄰”,吉林省部分地區5日傍晚開始也遭遇嚴重霧霾天氣,環保部發布數據顯示,長春市6日零時的實時AQI指數最高衝至405,達到嚴重污染級別。遼寧全境5日也迎來大範圍霧霾侵襲,半數以上城市遭受重度污染。

環境監測部門分析,11月3日至4日哈爾濱市重污染天氣期間的PM2.5(細顆粒物)來源中,燃煤排放約佔33.9%—39.1%,生物質燃燒排放約佔14.7%—26.8%,機動車尾氣排放約佔19.2%—22.1%。

秸稈禁燒形勢依然嚴峻

秋冬季節是我國東北地區霧霾高發期,其中秸稈焚燒等特殊污染源排放被懷疑是霧霾形成的原因之一。東北各地積極採取措施,加強秸稈禁燒和利用力度,但形勢依然嚴峻。

據環境衛星和氣象衛星遙感監測顯示,黑龍江省本月1日至6日有564個秸稈焚燒火點,全國居首。吉林省秸稈焚燒火點數量也位居前列。

記者日前在黑龍江基層採訪時看到,在一些公路兩側仍然能見到熊熊火光。部分基層農民說,秸稈量太大,也沒有什麼回收利用的好辦法,在城鎮附近不讓燒,就找個偏僻的地方燒掉還省事

不久前,吉林省公主嶺市楊大城子派出所嚴肅查辦秸稈焚燒案件,對焚燒秸稈導致附近5戶居民田地部分玉米焚燬的當事人宋某,予以行政拘留10日和賠償受害人損失6000多元的處罰。

據東北一些基層幹部介紹,雖然去年以來,東北地區採取多項措施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加強治理野外焚燒秸稈行爲,但黑龍江、吉林兩省玉米種植面積依然太大,秸稈回收利用情況並不理想,導致焚燒秸稈“頑疾難治環境治理壓力較大。

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協會負責人表示,隨着農村能源結構的變化,秸稈作爲燃料消費量越來越少。市場化回收利用秸稈還存在難點,秸稈還田仍有一些障礙,農戶收集、出售秸稈積極性不高。農民爲了不耽誤第二年的生產,只能在田間露天焚燒秸稈或棄置田間地頭

疏堵結合,以疏爲主,以堵促疏

近年來,東北地區不斷加大治理秸稈焚燒力度。黑龍江省將哈爾濱、綏化等重點區域設爲秸稈禁燒區,加大對秸稈禁燒工作追責力度。吉林省確定到2020年形成佈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遼寧省明確到2018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的目標。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引導下,東北各地正積極採取疏堵結合的措施,爲玉米秸稈找到多條出路:甜玉米秸稈用於釀酒、保鮮糯玉米作爲養牛場的青儲飼料、普通成熟玉米秸稈加工成生物質能源材料等。

同時,讓秸稈直接回歸黑土地,也是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途徑。目前,中科院東北地理與生態農業研究所已在吉林省梨樹農安等糧食主產縣推廣免耕生產等保護性耕作示範種植面積150萬畝以上。

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協會專家建議,從長遠看,東北應該在秸稈能源化、秸稈飼料化、秸稈工業化、秸稈基料化方面入手,運用市場化手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研發,有效解決秸稈的技術難題,從而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提檔升級,實現“變廢爲寶”。

東北一些基層幹部表示,霧霾治理應制訂城鄉統籌規劃,加強區域重污染天氣防治聯動,儘快均衡城市和農村霧霾治理力量。同時加強基層農村環保知識的普及和宣傳。

(原標題:記者來信:東北秸稈何時不再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