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中國航天的力量

(原標題記者手記中國航天力量

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17日電題:記者手記:中國航天的力量

新華社記者李宣良

長征七號發射成功,天宮二號發射成功,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捷報頻傳的中國航天,令世界爲之矚目——

是什麼力量,讓剛剛迎來60華誕的中國航天,創新追趕的腳步又快又穩?

(一)

東風革命烈士陵園,距載人航天發射場10公里。

飛天前夕,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來到這裡敬獻花籃。每次重大發射前祭奠先烈,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傳統。

潔白的墓臺,黑色的墓碑,在陽光下閃耀着光芒。面對着“聶榮臻同志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的碑文,景海鵬、陳冬久久佇立。

形如火箭的墓碑直刺蒼穹聶帥墓碑的身後,是一片威武的軍陣——10多位共和國將軍、700多名官兵科技人員長眠於此。

他們中,有基地第一任司令員孫繼先。長征途中,他率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爲勝利殺出一條血路。1958年,他率領剛剛從朝鮮戰場歸來的官兵,千里挺進西北大漠,開始了面向太空的“新長征”。

他們中,有爲搶救設備獻身火海的王來、武潤喜,爲搜索彈頭倒在戈壁的李再林身患癌症依然惦記着任務胡文全……還有7人姓名無法查證,他們的墓碑上寫着:“烈士之墓”。

烈士的平均年齡是27歲。在這裡,他們日夜守望着高高的發射架。秋風拂過金黃的樹葉,是傳來了中國航天的又一聲捷報嗎?

中國航天的力量,就在這如山碑陣裡。

(二)

敦煌莫高窟,距載人航天發射場600公里。

這是中華民族藝術瑰寶,也是近代國家災難的見證。20世紀初年,英、法、俄、日等國文化竊賊利用當時中國政府的腐朽昏聵,從這裡掠去數以萬計的經卷壁畫

1936年,一個名叫常書鴻旅歐中國留學生,在塞納河畔舊書攤上驚奇地發現了敦煌石窟圖錄。內心受到強烈震撼的他,立誓回國從事敦煌藝術的研究和保護。

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偌大的中國卻無處安放一名熱血青年報國理想。就在常書鴻的眼皮底下,一件件珍貴文物不斷被竊走、被損毀。

1949年敦煌解放,常書鴻興奮地跑上九層高的大佛殿敲響古鐘,慶賀民族藝術寶庫獲得新生

“只有共產黨才能把中國帶上富強的道路。”常書鴻鄭重地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一生致力於敦煌研究和保護的他,被人們稱爲“敦煌守護神”。

獲得新生的何止是常書鴻,何止是敦煌的壁畫?

莫高窟中的飛天壁畫,歷經千年歲月洗禮,依然精美飄逸。最早孕育飛天夢想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探索太空的道路上卻成了後來者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一步步成爲現實——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蹣跚起步,1958年第一個航天發射場成立,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2003年浩瀚太空迎來第一位中國訪客……

錯過了大海的中華民族,不會再錯過星辰

中國航天的力量,就在這千年夢想裡。

(三)

北京中南海,距載人航天發射場2200公里。

17日7時4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成功。正在印度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第一時間發來賀電

如同每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組織、實施,牽動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牽動着全國人民。

神舟連着中南海。回眸我國載人航天從艱難起航到闊步前行的壯美征程,人們清楚地看到,正是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和精心謀劃,引領着航天事業不斷跨越發展。

航天,綜合國力的標誌,大國地位的體現。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統計,直接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研製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級的單位有110多個,配合參與這項工程的單位則多達3000多個,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

“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的集中統攬,沒有全國的大協作,沒有各部門的一盤棋,是不可想像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深有感觸地說。

大協作,並不意味着“人海戰術”的簡單疊加,而是資源更爲合理、更加科學的配置;“一盤棋”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有榮譽共同分享、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

中國夢蘊含航天夢,航天夢助力中國夢。

按照規劃,我國將在2020年左右實現重點突破,加速邁向航天強國;2030年左右實現整體躍升,躋身航天強國之列;2050年之前實現超越引領,全面建成航天強國。

放飛神舟,領航中國。

中國航天的力量,就在這衆志成城裡。

(原標題:記者手記:中國航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