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清北畢業生進教培機構是“內卷”嗎?

媒體報道,無論線下還是線上,清北學生都是教培行業青睞的對象,這些選拔制度的優勝者,擁有學生家長信賴的招牌。瀏覽招聘信息不難發現,許多教培機構爲清北畢業生單獨開了一欄,以註明他們區別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工資。在北大清華校友圈裡,流傳着當教培老師暴富的故事:2009年畢業的本科生投身教培行業,入行即受重用,10多年就實現了財富自由。而不少教培機構也以清北畢業來包裝“名師”。

如何看待清北學生進入教培行業?質疑者認爲,清北畢業生選擇教培機構,加劇基礎教育應試化和內卷化,教培行業在內卷化中進行“內循環”,培訓學生上清北,清北畢業再培訓後來者。另外,清北畢業生有名校光環,但名校畢業生不等於就是名師,拿清北畢業生說事兒,是迎合家長功利情緒的包裝。而支持者則認爲,教培行業是合法行業,在自由擇業時代,名校畢業生選擇哪個行業就業,這是其自主選擇,不宜做道德綁架,清北畢業生到教培機構就業,與到公辦學校就業沒有本質不同,很多公辦學校不照樣追求升學率?近年來,也有不少體制內的教師走出來投身教培行業。

必須指出,整體來看,選擇到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就業的清北畢業生比例並不高。根據北京大學發佈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2019年到中初教育單位就業的畢業生共112人,佔畢業生總數的3.97%,其中本科畢業生僅5人,爲2.98%。

當然,對於清北畢業生的這一就業選擇,不少人還是認爲具有風向標意味。在筆者看來,對於清北畢業生到教培行業工作的個人選擇,必須理解。而且,從提高教培行業的教育質量和服務品質看,更多優秀人才進入並非壞事。清北畢業生到教培機構引起一些人不安,是因爲擔心這會加劇應試競爭。這非清北畢業生的問題,而是行業的生態問題。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以往打造“名師”,是憑藉當地優質公辦學校的教師,而近年來不再用這一招,是因爲國家明確禁止中小學教師有償兼職,培訓機構不得到學校去招教師兼職。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培訓機構就打起了名校畢業生尤其是清北畢業生的主意。一方面,這和不少單位招聘人才提出名校學歷要求的整體用人趨勢一致;另一方面,家長也看重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在“名校情結”的驅使下,家長們認爲清北畢業生,就是質量的保證,至少可以用他們的身份、經驗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提高分數

越來越多的名校學生投身教培機構,除了學歷高消費的共同社會問題外,也折射出兩點,一是教培機構的薪酬已具備對名校畢業生的吸引力,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二是所謂“名師”,不再是從教育角度評價教師,而是從升學、培訓考生角度認定,很多“考一代”已經接受並完全認可當前的應試教育現實,並樂於把考試應試技巧教給學弟學妹,把這當職業事業

當各方力量都“致力於”把應試教育推到極致時,如何讓我國學生的學業負擔減輕?一方面,要規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經營,培訓機構招聘清北畢業生,這是機構合法經營的一部分,但虛假包裝“名師”則是違規的。至於不斷強化、渲染清北名師,也和我國正在推進的“破五唯”教育評價改革方向不符。家長不要盲目相信所謂“名校名師”,不能把名校畢業生和“名師”簡單地畫上等號。

最近,社會輿論高度關注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過度營銷焦慮營銷”“做生意不做教育”“教套路不教知識”,教育部也表示要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進行治理整頓。期待這一輪治理能讓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迴歸做教育的初心,爲受教育者真正提供高質量的差異化教育選擇,而不再爲逐利而加劇教育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