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一窩毒蛇和一羣馬 每年救千名臺灣人

雨傘節爲歐亞大陸第一毒蛇,但牠的頭形是圓的;蛇的頭部圓形三角形,絕不可當作判斷有毒或無毒的依據。(資料照片 沈揮勝攝)

炎夏將至,又是蛇類活動季節臺灣每年超過千人遭蛇吻,由於蛇毒致死機率高,得在救治黃金時間內施血清才能救命。然而,外界很少人知道,血清是如何取得的?疾管署日前揭開採集血清的神秘面紗,其功臣竟是一窩臺灣毒蛇和血清馬。衛福部臺北屏東兩地飼養約200只臺灣6大品種毒蛇及66匹血清馬,牠們忍受痛苦,才能讓每年約千人免於劇烈蛇毒而喪命。

中央社報導,臺灣每年約有1400人毒蛇咬傷,若沒有血清救援致死率達6%。臺灣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爲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遭毒蛇咬傷易致命,注射蛇毒血清是唯一救命的方法,疾管署是臺灣目前唯一生產供應抗蛇毒血清機構製作抗蛇毒血清的最大功臣,是衛福部養在臺北市南港區約200只的臺灣6大品種毒蛇,以及養在屏東國家免疫馬匹畜牧場的66匹血清馬。

疾管署檢驗疫苗研製中心科長鄭雅芬日前受訪表示,蛇毒成分各不相同,製作血清必須採本土蛇種。採毒時,爲確保蛇毒品質,採毒罐要放在冰桶上,蛇必須忍受低溫採毒的痛苦,每次採完毒都會變得比較虛弱。

採完蛇毒後,要真空凍結乾燥成粉末,存放待用。使用前再將粉末回溶,過濾去除細菌雜質,留下蛇毒抗原,打到血清馬身上。但有些蛇毒毒性太強,打到馬匹前得先經減毒處理,才能減輕馬的負擔。施打時也要逐漸增加劑量,不能貿然一次打入,以免馬中毒太深。

當馬身上的蛇毒抗體足夠時,就會採血,每次約收4到5公斤血量。採完血後,血液靜置隔夜,分離出血漿血球,再把血球輸回馬身上,讓馬休息1個月,給予營養品每匹血清馬每次的培養抗體過程約4個月,每年每匹馬約可採2到3次血。

考量臺灣民衆容易被咬的毒蛇種類,蛇毒血清又分成雙價單價。雙價血清如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及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百步蛇和鎖鏈蛇則是單價血清。

謝文欽說,製作雙價血清除了要將2種蛇毒打到馬匹身上,還必須加上佐劑,但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馬可能會產生較嚴重的免疫反應皮膚會潰爛流膿、出血。

本身也是獸醫師的鄭雅芬說,爲了拯救人命,毒蛇忍受採毒之苦,血清馬也要對抗在身體中流竄的蛇毒,忍受皮肉創傷的痛苦,才能生產出一劑劑救命的抗蛇毒血清。她呼籲民衆應做好防蛇工作,減少被咬的機會,也能幫忙減少動物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