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雖未脫鉤 美媒:但西方和中國漸行漸遠

經濟雖未脫鉤,美媒:但西方和中國漸行漸遠。(示意圖/Shutterstock)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昨天(8日)公佈7月外貿統計數據,從上半年「由紅翻黑」後持續呈衰退格局,從單月來看,出口從5月起「連3黑」。美國之音認爲,中國大陸出人意料的糟糕出口表現,主要歸因於更廣泛的經濟逆風。而潛在的貿易和投資趨勢表明,中國大陸與西方的商業關係雖未脫鉤,但存在「明顯長期性的漸行漸遠」。

中國大陸官方數據顯示,由於中國大陸所服務的世界市場的消費需求疲軟,7月出口下降了14.5%,這是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快降幅。與此同時,進口下降凸顯了中國大陸國內乏善可陳的情況。

報導稱,就目前而言,這種週期性的因素超過了西方政府呼籲企業在供應鏈中「去風險化」的任何影響力,因爲這個充滿不信任的新時代,促使美國和歐洲減少與中國大陸戰略領域的貿易依賴。

報導稱,當各界從月度貿易的新聞標題中轉移目光之後,長期性的運行方向會更加清晰。以外商直接投資爲例,因爲這是關於國家之間商業關係走向的更具前瞻性的線索。截至6月底,進入中國大陸的外國投資降至產出的0.4%左右,而疫情前5年的平均比例爲1.6%,在此期間實際下降了67%,降至25年前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我們預計這種情況會隨着重新開放而恢復,但事實並非如此,」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高級經濟學家盧姿蕙(Louise Loo)表示,「由於監管環境,由於供應鏈方面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更像是一個地緣政治的事情,」她補充說,對一些行業的監管打擊令潛在投資者感到不安。

與此同時,一些人指出,美中貿易-貨物進出口總和,在去年達到了創紀錄的6900億美元,證明現實與冷淡的政治言論不符。

報導引述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保羅中國中心(Yale Law School's Paul Tsai China Center)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指出,「但是,這些數字是以美元表示的,未經通脹飆升調整,而且是在整體產出拖累許多指標走高的時候得出的。」

事實上,根據他的計算,美中雙邊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實際價值從2014年相當於美國產出3.7%的峰值下降到2022年的3%,下降了約五分之一。「雖然這與完全脫鉤相去甚遠⋯⋯這當然應該是朝着這個方向邁出有意義的一步。」他在上個月的一篇專欄中寫道。

報導稱,歐洲的情況更加複雜。但是在德國的貿易數據中清晰可見,德國在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領導下與中國大陸建立了牢固的商業關係,在2000年代及以後幫助推動了德國的經濟。

根據路透社上週獲得的官方數據,今年上半年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僅佔德國出口總額的6.2%,爲2016年以來的最低份額。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大陸不再是德國出口商的市場,這一事實與去風險關係不大,更可能是中國大陸越來越有能力生產以前不得不從德國購買的商品的結果。

上個月,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的三方執政聯盟公佈了一份關於中國大陸戰略的文件,明確了柏林最終在控制商業關係方面會走多遠。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馬克.倫納德(Mark Leonard)表示,鑑於賓士( Mercedes-Benz)、寶馬(BMW)、福斯(Volkswagen)和巴斯夫(BASF)四家德國公司佔2018年至2021年期間歐洲在中國大陸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德國的立場至關重要。

他在7月28日的一篇評論中寫道:「風險很高,因爲德國所到之處,歐洲其他國家往往緊隨其後。」

貿易環境可能即將變得更加寒冷。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拜登預計將在未來幾天發佈外界期待已久的行政命令,以篩選對中國大陸敏感技術的外向投資。

與此同時,隨着明年美國和臺灣大選的展開,美國的外交政策可能會變得更加鷹派,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盧姿蕙指出,進一步的事態發展可能會進一步影響中國大陸的貿易前景,「我們對近期美中關係框架更可預測和透明的信念仍然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