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關村論壇|中國“獨角獸”數量全球第二,專家建議“上市放寬,退市加強”

紅星資本局4月29日消息,昨日,全球獨角獸企業大會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召開。會上發佈了《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全球第二,超過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的四分之一,僅次於美國。

中國獨角獸企業如何更上一層樓,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爲,各地的引導基金需要改進,同時必須要儘快解決“退出機制不暢通”的問題。

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超全球四分之一

三四線城市也開始佈局

《報告》顯示,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共369家,超過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的四分之一。

所謂獨角獸企業,一般是指成立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少部分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此類企業通常具有顛覆性的商業模式或前沿的技術或產品,能夠在市場中保持快速增長,很有可能成爲行業巨頭。

當前,中國共有獨角獸企業369家,近一年多來新增獨角獸企業67家。企業總估值約爲1.4萬億美元,接近創業板上市企業總市值,相當於科創板上市企業總市值的1.8倍。企業數量超過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的四分之一,僅次於美國。企業平均估值38.1億美元,估值超過百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企業19家,新晉獨角獸企業平均估值爲21.4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超級獨角獸企業以5.1%的數量貢獻近五成估值。從具體估值分佈區間來看,估值在10億美元(含)至20億美元之間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共207家,數量佔比爲56.1%,估值總額約2720.5億美元,估值佔比19.4%;估值超過100億美元(含)的超級獨角獸企業共19家,以5.1%的數量佔比貢獻了45%的估值佔比,總額約6315.8億美元。

從地域看,中國獨角獸企業覆蓋47個城市,超六成集聚在“北上深廣杭”。北京以114家的數量優勢位居全國首位。上海63家、深圳32家、廣州21家,杭州19家。其中,北京獨角獸企業加速佈局大模型、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上海獨角獸企業在醫藥健康、汽車領域保持優勢,深圳獨角獸企業“智造+、跨境+”特色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超大城市羣集聚了316家獨角獸企業,以成渝爲代表的西南部地區、以武漢、長沙爲代表的中部地區共培育出44家獨角獸企業,三四線城市也正在吸引獨角獸企業佈局。

擁有超110家獨角獸企業的北京,已成爲全球獨角獸企業的重要孕育地和集聚地。《報告》顯示,北京共有114家獨角獸企業,其中新晉25家,企業總估值爲5227.7億美元,平均估值達45.9億美元。數量和估值均位列全國第一。

北京獨角獸企業行業分佈廣泛,在15個領域均有佈局,在12個領域均位列全國城市首位,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新消費三個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均在15家以上,且佔全國該行業比重均在五成左右。

硬科技成分足

大模型、量子科技、空天科技呈爆發增長

“硬核科技”成爲引領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的重要標誌。

《報告》顯示,本次入榜的“硬科技”獨角獸企業共231家,佔獨角獸企業總數62.6%,新晉獨角獸中86.6%爲“硬科技”獨角獸。大模型、量子科技、空天科技、合成生物、類腦智能、綠色低碳等領域前沿新興賽道獨角獸企業呈現爆發式增長。

以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爲代表的多家高校院所的“專家型”創業在硬核科技獨角獸企業的源頭孵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在航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轉化孵化出11家獨角獸企業。清華大學則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製造、醫藥健康等領域投資孵化了5家獨角獸企業。

從整體分佈領域來看,369家獨角獸企業分佈於16個領域,人工智能和集成電路領域數量領先。近1/3的獨角獸企業來自以大模型(AIGC)、自動駕駛等爲代表的智能技術領域。

從數量來看,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新消費、軟件和信息服務5個領域的企業數量分列前五,分別爲52家、45家、39家、37家、35家,合計佔比56.4%。

從估值來看,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電子商務領域獨角獸企業的平均估值分列前三,分別爲67.6億美元、65.7億美元、61.9億美元。

67家新晉獨角獸企業分佈於12個領域,硬科技屬性強。其中,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領域企業數量分別爲13家、13家、11家;智能製造企業9家;醫藥健康企業5家,其他領域企業數量在3家及以下。

從融資情況看,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獨角獸呈現融資頻繁、單筆融資額較高的特點,其中前沿硬科技領域獨角獸企業融資能力強勁,大模型、芯片等風口賽道熱度最高。

業內人士建言,不要盲目出海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在會上提到,工信部接下來將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研究制定獨角獸企業培育的管理辦法,優化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管理,進一步壯大科技型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各種創新主體。

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等新興產業,推進北斗在通信領域、大衆消費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積極培育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的增長點,推動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的開發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爲,北京市乃至全國的獨角獸企業的數量還遠遠沒有達到它的潛力。他建議,各地的引導基金需要改進,應該把這個機構變成專業機構、相對獨立於其他政府部門的一個機構。引導基金內部一定要科學管理,需要傾聽第一線聲音。

他指出,必須要儘快解決“退出機制不暢通”的問題。應該進一步放寬上市的要求,放寬條件。但是上市以後退市要增加,要增加退市的力度。

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則認爲,現在的投資市場、投資機構從數量的角度來說,在以“×0.3”的速度萎縮,但不一定是個壞事。當下主要困難還是資本市場退出的乏力。

他指出,對每個領域裡面頭部的明星公司來說,市場上的錢非常充足。這意味着對很多創業者來說要學習、要迭代、要適應,要找到自己的融資生存之道。

對於出海,張穎強調,一定要在自己的行業裡面足夠廝殺,足夠得卷出來,變成行業的頭部前兩到三名。能立足自己在中國的供應鏈生態,然後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再往外走,而不是盲目出海。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