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19例很擔心…監測條件又放寬!一線醫療人員憂心資源:這場仗很難打

新冠肺炎醫護人員都進入備戰狀態。(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鄺鬱庭黃可昀/採訪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有網友在PTT上發文問卦「有多少人沒認真看新聞就恐慌?」貼文吸引一位自稱第一線的醫療人員迴文,表示現在疾管局監測條件放寬,憂心臺灣醫療資源將會非常非常吃緊,「即使疾管局將監測條件放得如此寬,大家心理也知道,這場仗要打很久了,而且很難打。」

這位網友文中表示,「身爲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大學同學的LINE羣組都知道事態嚴重了(我們這一班,剛好在SARS那年,就在醫院第一線,小弟當時剛好在急診)」,說新冠肺炎比SARS難纏的地方,就是新冠肺炎沒有SARS「幾乎只有在發燒後纔有傳染力」的罩門,SARS只要用體溫監測就能減少病毒傳播,而目前臺灣防線,都是依此制定。

但新冠肺炎在發燒前就能傳染,診斷上又不像流感可以快篩,「唯一能用來診斷的就是問旅遊史->抓出疑似的病人->送幾家醫學中心做PCR」。可是肺炎實在太常見了,光是107年臺灣的10大死因,肺炎就排在第3名。

►想看溫馨、搞笑、趣味滿滿的新聞,歡迎加入官方Line「ET酷搜」

武漢肺炎日趨嚴重,臺北市民口罩防範。(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雖然新冠肺炎在影像上可能有一些特別的表現,但還不足以用來做爲診斷的標準,「因此實際執行面上,只能靠接觸史的詢問,來篩選可能的患者。偏偏只要有無症狀的帶原者,就會讓接觸史的詢問破功。」原PO指出,現在第一線人員面臨的難題,就是接觸史不再可靠,所以即使問不出出國旅遊史與接觸史,還是有可能是病人。

接着他貼出疾管家LINE羣組給的3點監測條件,包括「14天內國外旅遊史,或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接觸史,且醫師高度懷疑COVID-19感染之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個案」、「發燒/呼吸道症狀羣聚現象者」、「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且無明確病因、羣聚事件個案或醫護人員之肺炎個案」。

▲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談新冠肺炎。(圖/記者呂佳賢攝)

放寬的條件讓他直呼,「可想而之,明天開始,臺灣的負壓病房將會非常缺乏,畢竟這些病人既然要監測通報,醫師一定在結果出來前(要驗兩次),儘量讓病人住在負壓病房。而醫護人力將會非常吃緊(畢竟進出病房穿脫裝備都非常耗時)。」

原PO表示,即使疾管局將監測條件放寬,但醫護人員都知道,這場仗要打很久、而且很難打,尤其現在還出現病患是沒有國外旅遊史、也問不到接觸史,「要符合第2條件:羣聚現象,就代表第一個病人一開始不會被通報(至少第二個纔算羣聚吧),第3條件: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就代表前2日還不符合通報定義……都會讓戰線擴大到非常不好處理的程度」,而這也是爲什麼第一線醫護人員看到第19例會擔心,因爲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這類的病人。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監測條件放寬只是多一層檢測,灑下全面防護網,更謹慎地看待所有就診病患,「並不代表條件放寬,確診人數就會跟着變多」,所以醫療人員不必擔心負壓病牀會吃緊的情形,現有的醫療資源相當充足。

►偷偷分享少女秘密

►Follow網路流行風向,點我加入官方Line@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