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心聲:家長認可和孩子信任是我們最幸福的事

廣州3萬多幼師承擔着孩子啓蒙教育,更承載社會、家長更多的期待,有幼師直言:

又是一年教師節。三尺講臺,迎來送往,有人畢業,有人入校,對於老師來說,每一個學生都一樣,都是他們傾盡時間精力去教育的孩兒。

今年的教師節,新快報聚焦幼教羣體。來自廣州市教育局數據,至2017年廣州市的幼兒教師已有34096人。作爲教師大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承擔着孩子的啓蒙教育,也因爲學前特殊的三年,他們承載了社會、家長更多的關注和期待。正如採訪中,有老師直言:“來自家長的認可、孩子的信任,是我們最幸福的事”。

班上40多位同學堅持老本行的不足10人,陳慧敏堅持了22年——

她從小就有理想:要成爲像老師一樣有愛的幼師

人物檔案

姓名:陳慧敏

身份: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小(4)班班主任

入行時間:22年

1996年,陳慧敏從華師學前教育專業畢業,正式入行,至今已經22個年頭。當初一起畢業的40多位同學,如今仍堅持“老本行”的不足10人,同學聚會,已經轉行的同學向仍在堅持的同學敬酒,直呼他們太堅定,值得尊敬。

只有切身體會過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不管別人如何,陳慧敏堅持了下來,並享受着當一名幼兒教師的快樂——而這是她初中時便埋下的小小理想。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媽媽單位託兒所,她工作非常忙,常常最後一個來接我,託兒所老師沒有一點怨言。”陳慧敏說,小小年齡的事情已然不記得了,在媽媽的複述中,知道關於這段經歷的更多細節,比如當時自己吃飯不喜歡吞下,因此吃得非常費力,但老師非常耐心,允許她的學生一點點去改,“我媽常說,非常幸運遇到尊重每一個孩子個性的老師。”至此,陳慧敏有了方向,成爲一名像老師一樣有愛的幼教老師。

採訪當日,新快報記者與陳慧敏的初次會面在市二幼小(4)班的課室裡,當時正值家長送孩子、吃早餐的時間,面對一羣還沒完全適應分離的幼兒,陳慧敏不停哄孩子,鼓勵他們,上班僅半個小時,她的後背已經汗溼

“你昨天表現真乖,今天繼續當老師的小幫手好不好?”面對一名鬧着要爺爺接回家的小男孩,陳慧敏開始轉移他的注意力,這邊孩子沒有安撫好,另外一邊已經有孩子大哭:“我不要吃早餐,我想打電話給媽咪”。

開學第一週,在小班的課室裡,狀況不斷,陳慧敏與其他兩位老師分工合作,照顧着每一個孩子以及他們的情緒,她們如八爪魚一般敏捷,餵飯、玩遊戲講故事,哄睡、教規則、換衣褲……從業22年,面對孩子的哭鬧抹淚,陳慧敏自有一套科學的辦法,在她看來最有效的便是持續的耐心與愛心。

一個上午,陳慧敏略帶沙啞的嗓子一刻不停,在事後的採訪中,面對新快報記者的提問,她笑說:“原來的聲音不是這樣”,曾是班上舞蹈、唱歌學科代表的她,那時的聲音更清脆。

對話

最希望孩子在幼兒園

收穫健康、感恩、自信與勇敢

新快報:從業22年,您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

陳慧敏:每天看到孩子們開開心心來到幼兒園。有家長和我說,孩子生病了要請假,結果孩子不幹了,哭着鬧着要來上幼兒園,每當聽過這樣的反饋,覺得非常幸福,說明在孩子心理上他們信任、依賴老師。

新快報:您收到印象最深的教師節禮物有什麼?

陳慧敏:是一塊寫有“師生情”的牌匾,這是我參加工作第一年收到的教師節禮物,現在我還把它立在書桌上。這是一種特別的緣分,第一年工作收到它,好像又是一種提醒,給自己力量、信心堅持,對我來說太珍貴了。事實上,第一年參加工作的禮物很多,我到現在還收着,比如還有手工小星星

新快報:幼兒園三年,您最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得到什麼?

陳慧敏: 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感恩、自信、勇敢。比如感恩,市二幼有一個很好的傳統,每個月的第一週,我們會給當月過生日的小朋友舉行一個“生日會”,同時讓孩子們一起來給父母卡片,讓孩子學會分享的同時,學會感恩父母,小班的孩子不會寫字,老師會教他們做小手工。

同時,我們尊重孩子的個性,也給他們時間去成長,比如體育課上老師扮演“大灰狼”,有孩子怕,我們會陪他一起克服、戰勝心理障礙,大灰狼並不可怕。

焦慮家園溝通,她辭職辦幼兒園,專注新教師入園落地培訓

老師正確認識孩子的情緒表達

才能管好自己的情緒

人物檔案

姓名:張珺

身份:楠熙兒童之家園長

入行時間:13年

喜愛孩子的張珺,大學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師範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2005年畢業,她先後在天河區公、民辦幼兒園任教。在工作中有感於幼兒園、家庭溝通的重要,她選擇辭職自己辦幼兒園,如今她已是一家幼兒園、兩家幼兒教育機構的負責人。

正是在角色轉換過程中,張珺對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從之前的單純喜愛,到現在逐漸演變成情懷與使命。

從業13年,入行之初,科班出身的張珺並不輕鬆。“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打交道,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家長溝通。”她告訴新快報記者,工作入園後並未有系統的“落地”培訓,許多操作與理解只停留在大學學術理論層面。

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認識到老師、孩子、家長三者間和諧溝通的重要性之後,張珺產生了一種焦慮與無力感:“在當時的單位,我無法憑藉一己之力給予每個孩子應有的關注,我與孩子、家長的關係也得不到提升。”

2008年,張珺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也促成了她的改變,辭去教師工作。那時,她帶寶寶去上早教機構,在機構良好的親子互動,讓她意識到幼兒園的教育跟家庭教育無法分開,“比如孩子的打人行爲,與家長聊天后得知,這可能不是孩子在幼兒園學壞了,而是他對家長無意間行爲的模仿。”

於是,經過幾年的多地走訪學習後,張珺於2012年開辦了自己的第一所幼兒園。“我希望在我的幼兒園中,孩子、家長、教師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相互信任的,家園可以對孩子進行共育,一起成長。”

爲了避免入園教師重蹈自己覆轍,張珺建立了一套入園教師系統培訓體系。“我非常注重關係的建立,讓老師愛孩子,而且有愛的能力。”她透露,最重要的是讓老師正確認識、允許孩子情緒表達,進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同時,也要培養老師的專業能力,瞭解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心理需求,引領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爲每位老師定製私人禮物

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與認可

新快報:您收過印象最深的教師節禮物是什麼?

張珺:2014年,有個家長寫了張感謝卡片給我,上面寫着“您是啓發兒童靈魂的工程師”。我當時第一個感受就是“值得了”,我的努力、理念、價值被家長看到並認可,使命感一下子就更強烈。

當上園長後,每年教師節我會給每位老師定製私人禮物,像刻名字的梳子、充電寶,寫了文字的獎盃……希望讓每位老師都能感受到自身價值,感受到尊重與認可。

新快報:當幼師、園長,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

張珺:自始至終都是一樣,就是孩子的擁抱。每次到幼兒園,小朋友圍上來喊“園長媽媽”,柔軟溫暖的擁抱,可以讓人瞬間融化。

新快報:您認爲孩子在幼兒園階段該掌握哪些技能?

張珺:學會做“生活的能手、學習的強者”。一方面,要學會獨立、照顧自己、學習規則,擁有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會玩,學會獨處專注;同時也要培養探知慾,有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