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人才輩出 傳承文化

河南漯河市位居河南中部偏南方之地,位處於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之交錯地帶,屬於黃淮平原當地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境內沙河澧河潁河等共18條。

漯河氣候屬暖溫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四季分明。自然礦產資源有岩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儲量爲400億噸,居中國第2。漯河早年因水而興,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即在此定居。

交通網綿密 四通八達

南北朝時,北魏在此築奇雒城,設南潁川郡。明永樂16年(1419年)「潁川郡志」記載說,「螺灣渡在東五里,乃沙河交匯之處,鈞、許、陳、蔡南北往來之衝,二水洄環如海螺,因得名」。明嘉靖19年(1540年)建螺灣河鎮;嘉靖21年,改「螺」爲「漯」;嘉靖33年,曾名漯灣店」,爲郾城縣11個集鎮之一,乃沙河之重要津渡

明朝詩人曾作詩稱讚當地繁榮景象,「舟行此焉薄,賈客南來多;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清咸豐3年(1852年)修源匯寨民國初年改稱「漯河鎮」,俗名「河上街」。漯河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爲省轄市,2004年9月再次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3區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人。

史載,南宋紹興10年,宋抗金於郾城,即著名「郾城大戰」。1904年,平漢鐵路部分通車,漯河火車站投入運營。1927年,國民政府2次北伐,唐生智部與奉系軍閥在漯激戰,奉軍傷亡萬餘,潰走許昌。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軍侵佔。1945年9月20日,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臨漯接受日軍中將鷹森孝遞交的投降書。漯河爲全國15個受降點之一。

漯河人才輩出,著名的歷史人物包括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以及清光緒4年任臺北知府陳星聚等人。漯河也是中原的交通樞紐,境內有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南(京)洛(陽)高速公路以及京廣、漯寶(豐)、漯阜(陽)、漯舞(陽)鐵路和正在建設的石(石家莊)武(漢)高速鐵路縱橫交織,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漯河市區面積爲1 ,02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爲46萬人。

曾任臺北知府的漯河市人陳星聚,字耀堂,清嘉慶22年(西元1807年)生於臨潁縣陳鎮臺陳村。他在擔任臺北知府之前,曾歷任福建順昌、建安、閩縣仙遊、古田等知縣,後升任臺灣鹿港淡水同知。他在光緒初年擔任臺北知府時,廢除苛稅,爲民造福,得臺北人民擁戴。時值中華多事之秋,英、法、俄、日等列強入侵中國,陳星聚省簡政務,修固城池。中法戰爭爆發後,又竭力籌款,購置武器,招募丁勇,擴充軍隊,以備戰火延臺時堅守臺北。

光緒10年10月,基隆失守,法軍兵分兩路攻臺北和淡水,臺灣和大陸海運交通隔絕,形勢危急。年已68歲的陳星聚義憤填膺,決與臺北共存亡。令其家人坐守水井,擬城破後全家投井殉國。其本人則日夜巡視海防,督戰指揮,激勵士氣,英勇抗敵。幾經生死搏鬥,終於擊退法軍,守住了臺北。

後因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陳星聚憂憤而死,終年69歲。其遺體運回臨潁故里安葬。臺北各界人士敬仰其功績,修「陳公祠」以祀。2008年,漯河市政府在其故里建「陳星聚紀念館」,現已對世人開放。

除陳星聚之外,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作者許慎也是漯河市人。漢代經學家許慎於西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12年)著作「說文解字」。許慎(約58年-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人,他博學經籍,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稱,是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並有「字聖」之稱。

許慎 研究漢字先驅

他所編着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共14篇,收集小篆古文等共9353文(獨體爲文)字(合體爲字),並解說每一個字的形體、聲音、訓詁(字義)。「說文解字」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的文字訓詁,以及有關歷史文獻、社會文化、經濟的原始資料,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彙的面貌,比較系統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論,是1,800年來研究漢字的經典著作之一。

若沒有「說文解字」的流傳,我們將不能認識秦、漢以來的篆書,更莫說解讀商代甲骨文和商、周時期的金文與戰國時期的古文。兩千年來,「說文解字」是文字學上的首創之書,成爲後人閱讀古籍、探討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缺的橋樑和鑰匙。每一箇中國人,日常生活離不開漢字,而「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首開研究漢字之事,可謂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