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A股若納MSCI吸金 對臺股產生排擠效應

文/馮泉富

日前國內執政黨分量政治人物議會答詢時,冒出了一句「我政治立場一向親中愛臺」,馬上成爲媒體熱門話題。我們不探討政治取向的問題,單就經濟角度觀察中國到底重不重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中國2016年GDP總量11.2182兆美元,僅次於美國的18.5691兆美元,臺灣爲5285億美元,中國爲臺灣的21.23倍。我們給投資人一個概念,如果中國大陸的GDP以每年6.7%速度增長,中國GDP總量每年將多出1.4個臺灣。

再以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來觀察,更能凸顯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根據世界銀行等機構預測數據分析,未來三年,中國在全球經濟成長貢獻度將達35%,領先美國的17.9%及印度的8.6%。另一加拿大機構Visual Capitalist評估,未來三年全球經濟平均實質GDP成長率將落在2.8%,將有超過50%的貢獻來自中國與美國。

IMF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貢獻率遠超所有發達國家之和。如果中國經濟不再增長,世界就會陷入蕭條。相反的,如果美國不再增長,全球經濟仍能增長2.8%。

根據臺灣出口統計數據,臺灣出口至中國佔整體39%,對中國大陸的依存度相當高。對金融市場而言,中國的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對臺影響十分巨大。目前中國股票債券市場規模分別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這是中國股、債市應該被納入國際指數關鍵依據。目前未能進入的主要障礙,在於資本管制交易效率監管架構

高盛分析,A股今年納入MSCI新興市場國際指數機率達60%,一旦成功納入,預計未來五年將爲中國股市和債市帶來共四千六百億美元的資金流入,這對臺股、韓股將出現資產配置的排擠效應,未來資本市場的資金交易也將更集中於少數個股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76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