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老牌集團兩樣情

文/洪寶山

記得之前看過新聞報導留學生出國必帶物品之一是大同電鍋,除了電鍋,還有電視,以及「大同寶寶」,還有朗朗上口的廣告歌曲「大同大同國貨好……」。可見在過去幾十年歲月中,大同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但曾幾何時,也面臨了巨大的經營危機

大同成立於一九一八年,至今已逾百年,但這幾年來面臨不少內憂外患,旗下公司包括面板華映太陽能廠綠能都揹負鉅額負債經營者林家飽受市場派步步進逼。

能經營百年企業實在不容易,據調查,臺灣百年老店有一百多家,大部分是食品糕餅茶葉手工藝。在臺灣,百年企業並不容易,因爲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只准臺灣人做「買賣業」,以現代企業經營方式國民政府遷臺後才逐漸開始的。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企業經營要禁得起時代考驗,還要通過接班交棒陣痛,最後猶能穩定成長的,真是屈指可數。

大同走過百年,能否有下一個百年?看來岌岌可危。再來看另一家老企業裕隆,創立於一九五三年,雖不到百年也是歷史悠久。在國民政府遷臺後的六○到七○年代,裕隆與大同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企業,都是從小公司一步步發展成企業集團,但經過四、五十年,二代接班後,現在處境卻有天壤之別。

三月二十八日裕隆集團旗下中華汽車減資六成,退還股東八三.○四億元現金股利加上現金減資,返回殖利率高達二七%,對股東來說受惠最大。此舉獲市場認同,當天中華車漲停鎖住,高達三十二萬張排隊搶買,也帶動裕隆盤中大漲,漲幅達七%,裕日車漲幅也近一.六%。相較於同一天大同集團旗下華映因爲淨值轉負將下市,跌停鎖住,逾十九萬張股票賣不掉。

兩家老企業的故事,告訴投資人哪些事?大同要從傳統電器製造走向科技,投資了太陽能、面板、半導體,都是曾紅極一時但最終淪爲慘業產業,經營者跨業卻不專業,到頭來鎩羽而歸反害了本業。而裕隆踩穩本業,也跨足租賃金融紡織,但仍聚焦汽車產業

投資人要避免碰到富不過三代的家族企業,除在技術面多加學習判斷外,公司治理指數也須參考,定期將公司治理未達標準的企業排除在自己的投資名單外。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971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