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餿油事件對食品股影響有多大

食安風暴延燒食品類股產業鏈,連老字號品牌中鏢商譽損失可能擴及整個集團投資人宜檢視相關持股,以免受到二度傷害。

文.翁偉捷

從去(2013)年起,臺灣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自爆發毒澱粉事件起就像連鎖反應一樣蔓延開來。影響範圍較大規模的就是,去年十月的假造食用油,以及近日的餿水油事件,持續延燒的食安問題在在突顯出政府在食品安全的把關方面,顯然已出現重大的漏洞。回想起去年被捲入假造食用油風暴的食品大廠,如:統一(1216)、味全(1201)等,當時信誓旦旦地對着國內消費者承諾,將來會對於食品安全採取嚴格把關態度,還內建有重金打造國家級標準的食品安全檢驗室。沒想到時至今日,還是再度落入餿水油的陷阱之中。

嫌犯郭烈成落網時,都大言不慚地將責任推給這些具有實驗室保證的大廠,不論是卸責或是狡辯,此言的確戳破了消費者心中的疑問。拖累這些老字號有信譽的品牌,是跳到黃河洗也洗不清了。

味全連續兩次發生食安問題此次流竄全臺的餿水油事件,讓國內食品龍頭大廠─味全又再次成爲風暴中心。受影響的產品範圍之廣,令不少死忠的消費者震驚,雖然味全這次主動通報誠意十足,但連續兩次都成爲食安問題主角,就算是幾十年苦心經營出的老招牌,也實在很難不蒙上陰影。商譽是企業在商場上最重要的本錢,尤其對上市櫃掛牌募資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在集中市場裡,商譽已不止是公司代表的形象,而是消費者心中最重要的量尺。當消費者失去信心,老招牌不再發光,這已經不是亮眼財報數字所能彌補的缺憾。回到盤面上來觀察,頂新集團的個股中,味全型態早已轉空,又雪上加霜捲入餿水油風暴中而再度向下破底,很不幸地成爲食品業中的壞學生。這證明市場投資人在選擇標的時,除了財報數字以外,對於商譽也相當重視,不僅外資持續調節法人預估今年味全的營收受到的衝擊雖然有限,但臺灣民衆對於黑心食品的這股不滿,很有可能借由看壞盤面上的食品廠來發泄。

甚至由於品牌形象重挫,民衆失望心態高漲,不排除擴散到食品以外的集團相關品牌,接下來將可能影響銷售。網路上已出現抵制臺灣之星的聲浪,相信這是頂新集團自身也始料未及的,雖然可能是因爲疏失導致檢驗動作不夠確實,不幸沒有盡到替民衆食安把關的社會責任,但是身爲臺灣龍頭食品廠,爲了迴應消費者的愛用,就應該要以高標準自惕,纔是責無旁貸的本職

政府把關失守 檢驗標準破功除了廠商反省,那麼政府又該有什麼作爲呢?這次的事件又再次的突顯出政府的檢驗標準出了問題,不同於上次的混油事件,這次的超劣質油品是如何通過政府檢驗的標準,是標準有問題?還是設備盲點?當然也不排除廠商在送驗的過程中,以正常油品送驗,取得認證後,才製造劣質油。但這過程不得而知,因此反求諸己,是否政府該有更嚴密認證流程、標準以及設備,纔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蹈覆轍,也才能爲國人的健康站在第一線把關。(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33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