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泰:手術後當天下牀 對預防血栓有效

南市綜合醫院婦產科部主任李耀泰表示,患者如術後當天能下牀,是預防血栓的好方法。(圖/醫院提供)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臺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科部主任李耀泰表示,手術後血栓風險雖低,一旦發生卻會造成患者極大痛苦,甚至死亡,他認爲如術後當天下牀,是預防血栓的好方法。

李耀泰主任指出,血栓即血液血管中由液狀變成塊狀,導致血管阻塞,多出現在深部靜脈,此乃因靜脈壓力較動脈低,血流速度慢。在骨盆腔手術後,如下肢發生靜脈栓塞,會導致下肢腫脹疼痛及感染,嚴重者會出現肺栓塞、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發紺,甚至死亡,發生率約0.4至3.1%,不可忽視。

2006年,靜脈栓塞發生率在美國有95萬人次(約每10萬人次有117人發生),日漸增多,是美國人死亡一大因素遠大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羣乳癌車禍的總死亡人數。患者一旦發生,會增加住院間和治療費用及日後會有肺高血壓風險,需長時間使用抗凝血劑,所以李主任認爲預防十分重要。

當深部血栓治癒後,會產生血栓後症候羣,患者會有小腿部疼痛和沉重感水腫皮膚紅色微血管擴張、新的靜脈曲張、皮膚色素沉澱、厚皮膚,嚴重者會有潰瘍,發生率20-50%。如發生,李耀泰主任強調會降低生活品質,進而增加醫療開銷。

李耀泰說,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有:血液滯留、血管內皮層細胞受傷改變、血中高凝血因子濃度等。而手術後靜脈栓塞發生的重要因子爲:曾有靜脈栓塞史、罹患癌症、曾接受化學治療、有心肺衰竭現象、有使用荷爾蒙和口服避孕藥、在生產後、高齡(61至74歲:中度危險、≧75歲:高度危險)、中風、肥胖、長期臥牀等。而手術時間越長,風險就越高。及在腹腔鏡手術時如有架腿,支架會壓逼膝後面的血液循環、手術時間較長,會提高栓塞風險。

李耀泰指稱,「不動」是靜脈栓塞好發的重要危險因子,特別在>70歲年長者。長期臥牀者會有肌肉萎縮、骨質疏鬆、關節僵硬、新陳代謝異常、血管栓塞、姿態低血壓走路呼吸困難、肺併發症、褥瘡、末梢神經壓逼、憂鬱症等副作用,因此手術後應儘早下牀活動。現在歐、美許多外科醫師主張,讓患者在手術後當日下牀爲佳,甚或在回病房後2小時便鼓勵能下牀活動。

李耀泰主任強調,早下牀活動,是要將病患被動水平性位置,改變爲活動直立性位置,是手術後快速復原的重要因素,且要在手術前便教育患者,並在無任何疼痛、噁心、靜脈注射、鼻胃管或其他併發症之下,或需護士物理治療師的協助,才能下牀活動。此外,在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除根據患者不同程度的風險予不同時間肝素來預防靜脈栓塞外,並讓患者在手術後早下牀活動,可減少84%靜脈栓塞和55%肺衰塞的發生率。

靜脈栓塞會造成患者極大痛苦,延長住院時間,甚至突發性死亡,李耀泰主任認爲治療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其發生,對高危險因子者,除予以抗凝血劑藥物外,早下牀活動是簡單、有效、不必花錢的好方法,同時避免長時間的手術和固定支架來架腿,就能降低靜脈栓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