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半導體爭奪戰 驚揭臺企一夕變陸資大黑幕

工研院最強獨角獸爲何一夕變中資?(圖/財訊提供)

由工研院、漢民科技共同投資的第三代半導體新創企業,爲何在商機爆發後悄悄解散,關鍵人員全數轉往中國?一家工研院眼中潛力獨角獸企業,爲何一夕變中資?

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以「工研院最強獨角獸一夕變中資」爲題,揭開工研院新創公司突然易旗的種種疑雲,也揭開兩岸半導體爭奪戰的真相。

根據《財訊》報導,2021年2月9日,原本位在新竹關新路上瀚薪科技,無預警宣告解散。瀚薪是一家由臺灣工研院團隊創立的碳化功率半導體晶片設計公司,主要產品正是近來最熱門的第三代半導體。這家公司自2013年成立初期,到2021年解散前,工研院透過旗下的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一直是瀚薪的主要股東;而瀚薪解散前的最大股東,則是漢民集團,該集團榮譽董事黃民奇是工研院院士,長期與工研院互動頻繁。

這家被工研院形容爲「新創超新星」的瀚薪科技,二月竟突遭結束清算;同一時間,在中國卻「出現了上海瀚薪,亮出的是與原瀚薪相同的團隊,而臺灣瀚薪則成了上海瀚薪的孫公司。

工研院雖然以「技術落後,未能獲利,所以清算」來對外說明,但從上海瀚薪新老闆的發言到中國媒體的報導,都說這是一家明日之星。而一向以長期投資聞名的漢民集團,在第三代半導體的技術已投注多年資源,並具領先地位,卻在市場需要爆發之際,賣掉上游設計公司,令人費解。

《財訊》記者深入調查發現,今年一月初,上海瀚薪官網貼出一份文件指出,上

海瀚薪完成Pre-A輪融資,由中國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的子基金──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基金領頭,包括上汽旗下的尚頎資本匯川技術旗下的全資投資平臺匯創鑫,以及中國財政部旗下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全都投資了上海瀚薪。

中國媒體還特別強調,上海瀚薪是一家「全內資」的公司。原臺灣瀚薪總經理李傳英,則名列在上海瀚薪的董事名單中。

三月初,《財訊》記者前往新竹的瀚薪科技辦公室,發現一樓的招牌,原來瀚薪的辦公室,已經換上了「凰騰」企業的招牌,公司登記在一樣的地址,但身分卻從臺灣公司變成了「僑外資」。

瀚薪「易旗」,讓臺灣跟中國在第三代半導體的競爭關係產生劇烈變化,掌握了瀚薪的技術,中國在這場競賽馬上省下十幾年時間。瀚薪過去在臺灣研發出的國際專利,是否也變成上海瀚薪的生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