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倡議:疫情期間政府更應維護媒體 共同防疫

中國新聞學會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11日舉辦「海峽兩岸新聞交流視訊座談會」(簡立欣攝)

今年驟逢百年大疫,媒體遭遇哪些挑戰?又該扮演甚麼角色?11日一場兩岸媒體座談會,與會學者認爲在此非常時期,民衆要的不外乎「可信、可靠、可覈實資訊」,此時政府應該維護媒體健全運作,把媒體當作助力,共同防疫與會者也認爲「假新聞」是兩岸正規媒體共同對抗的對象及共同的責任

爲了在疫情期間維持兩岸新聞交流、瞭解新冠疫情給媒體帶來的衝擊、影響及因應之道,中國新聞學會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11日舉辦「海峽兩岸新聞交流視訊座談會」,邀請兩岸媒體業者及學者專家探討疫情常態化下的「融媒體社會責任」。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劉曉鵬表示,今年經歷了艱難的一年,如今疫情又有擡頭之勢,不能疏忽。他認爲,疫情之下媒體有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包括:做好媒體本分、紓解公衆資訊焦慮,提供有品質的新聞、有價值的服務,還要構建媒體與公衆之間的新型關係,打造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和資訊傳播的共同體

他表示,二月時疫情最緊張時,人民日報社新媒體每天推送彈窗超過100次,是平時的10倍,派出的團隊武漢駐守了3個月,真實記錄了武漢金銀潭醫院的抗疫日常,做成一部28分鐘紀錄片,傳遞人性光輝

聯合報社長遊美月表示,今年年初突來的疫情讓大家差點停止呼吸,回過神來,各種生活日常都不一樣了:7000萬人確診、150萬人病逝,機場淨空觀光熱點遊客中東朝拜人員稀疏、紐約街道空無一人。新聞產業的新常態又是如何呢?由於廣告大幅減少,美國有3.6萬名記者失業、放無薪假或減薪,美國有60家、澳洲有150家地方報紙停刊;許多媒體將新聞部辦公室線上化、退租或賣掉原辦公室;許多主播想辦法把家裡改造成攝影棚臺灣疫情雖沒有歐美嚴重,但報紙、廣電等媒體的廣告腰斬,另一方面民衆對新聞內容的質和量反而需求更高。

遊美月引述ICFJ(國際記者中心)今年5、6月調查,媒體工作者報導新冠疫情時其實也承受極大心理壓力,還擔心失業或其他財務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工作量加大也令身體不勝負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舉出疫情期間9種假新聞包括:新冠肺炎的來源與散播錯誤誤導的數據;經濟影響;詆譭記者或是有信譽新聞媒體;醫藥科學:症狀、確診、療法;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政治化;以詐欺獲利的內容;明星造成的假新聞。例如美國有「5G助長疫情」之說、臺灣3月有衛生紙之亂,國外傳言「威尼斯天鵝海豚鱷魚現身」,結果都是假新聞。

遊美月並認爲,媒體的因應之道就是明辨假新聞、提供迅速及正確訊息、堅持社會責任、守護媒體品牌價值,如此才能迎戰新常態,應變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