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化印度:富翁的天堂與赤貧的地獄

恆河上的生與死

導遊表示,來到瓦拉納西,一定要接近恆河、觸摸恆河,才能感受到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還要觀看恆河的日與夜,否則就無法體會到聖城境界

恆河是印度最長的河流,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全長達兩千五百八十公里,流經印度境內長約一千五百公里,是印度的國土面積約三分之一。印度人把恆河視爲聖河,聖城瓦拉納西就在新月形支流的河道上,印度教徒認爲那彎河道就像溼婆神頭上的新月裝飾。

關於恆河有許多傳說,其中一個傳說提到古印度時期,恆河水流湍急,經常氾濫成災,沖毀沿岸平原的農田村舍,淹死的人畜不計其數,生靈塗炭。當時一位帝王祈求溼婆神治理河水,溼婆神同意後,來到喜馬拉雅山下,將他的頭髮散開,河水從他的發間緩緩流過,經過緩衝之後再流下,變成滋潤萬物的河水,不再氾濫,也灌溉兩岸農田,讓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經過了六千多年的悠悠歲月,恆河始終是印度人民的母親河,孕育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留下濃厚的文化風俗傳統。絕大多數的印度人有個共同的念想,在他們一生之中,至少要在恆河沐浴一次,好讓聖潔的河水將罪孽洗滌消去。

若非親眼目睹,很難會相信瓦拉納西河岸上,生與死只有百步之遙,也無法想象印度人對恆河狂熱崇拜到如此程度,竟然無視河水的骯髒混濁,安然走進河裡,洗滌自己的心靈。

當我見過馬尼卡爾尼卡河壇的火葬儀式,再閱讀一些關於印度教的數據後,才稍微瞭解他們如何對待生與死。

中國人懂得生命的意義,會珍惜生命,對於死也非常注重和講究,認爲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很重視對先人死者的哀思和喪祭,喪祭儀式講求莊嚴肅穆,還有很多不同風俗的忌諱必須注意。

印度教的生死觀與我們大相徑庭。印度教相信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重視輪迴之說,輪迴是周而復始、無始無終。由於他們認定瓦拉納西是溼婆神的故鄉,凡是在這裡死亡以及就地火葬,都能得到溼婆神的庇佑,能直達天堂,毋須經過輪迴的苦難。如此一來,瓦拉納西便可見到行將就木的老弱人士、一些追求更高境界的修行者,甚至是死在外地,因信仰而把遺體運來焚化。

探訪窮人生活

孟買市區中心存在着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孟買既是億萬富豪的天堂,有堪稱「富人天堂」的摩天大樓;又是赤貧窮人的地獄,逾百萬人蝸居貧民窟內。

每當我往返孟買商業區,途中都會見到一棟設計新潮的摩天大樓,大樓名稱叫做安緹莉亞(Antilia),樓高一百七十三米,共有二十七層,外觀設計猶如俄羅斯方塊般一層層迭砌上去。每次路過時,我總會多望幾眼,欣賞這獨樹一幟的設計。這棟大樓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私人豪宅,價值達十億美元,主人是印度首富信誠集團(Reliance Group)主席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

所謂的地獄,同樣在孟買市中心繁華地段,剛好在商業區和機場之間,這就是臭名昭著的達拉維貧民窟(Dharavi Slum),它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貧民窟,規模僅次於我也曾經去過的巴西里約Rocinha貧民窟。

印度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窮人不少,數目就幾乎佔全人口的一半,約六億多。據說他們擁有的衣服就是身上的那一套,每天顧得了這頓飯,就顧不得下一頓。我未聽老朋友Bashir的勸告,頂着高溫,在導遊的陪伴下,決心闖入「地獄」,一探孟買最大的貧民窟,想要多些瞭解貧民窟內的生活。

這也是我首次擠上了印度的城市火車。車廂內設備簡單,且沒有車門。乘客不少,大家或站或坐。從窗外看去,火車沿軌道飛奔,兩側盡是混亂不堪的帳篷、鐵皮廢料搭的棚屋,原來貧民窟就夾在孟買兩條鐵路幹線之間,佔地約一點七五平方公里,住着百萬人口。

下車的時候,我好不容易穿過擁擠的乘客,此時陣陣垃圾臭味隨風撲來,從月臺上望見下方的棚屋,感覺情況遠比巴西里約更惡劣。棚屋用各種不同的廢物材料搭蓋起來,彼此緊貼,每間的面積非常狹小,卻住着一家幾口人。用木板簡單地分隔成兩層,每層的高度不到一點五米,住戶進出都得彎身,否則很容易碰到頭。棚屋裡裡外外都掛滿衣服和雜物,門前則堆滿各式各樣的水桶、雜物和垃圾等。

棚屋外圍,不少袒胸露背的中、老年人或坐或臥。婦女們亦沒有顧忌,在門口洗頭髮、洗衣服或煮食。小孩看起來沒有人看管,光着身子在泥土地上玩耍,陪伴他們的是在垃圾堆覓食的流浪野貓野狗,這些情景看了讓人感到鼻酸

壯起膽子,亦步亦趨緊跟着導遊,繼續往貧民窟內深入。區內的小巷不到半米寬,錯綜複雜有如迷宮。雜物、生活用品和垃圾混在一起,很難把它們分別開來。溝渠的水污染成墨綠色,一陣陣噁心的腥臭味涌上來,空氣非常混濁。我走在潮溼骯髒的小巷,稍不留神就會踏到溢出來的污水,最尷尬的是還見到大人、小孩在小巷中便溺。後來我才知道貧民窟的公用廁所非常少,平均一千五百人才使用一個公廁,導遊表示,若遇到此景,毋須大驚小怪。

本文摘自《印度·印象》,鄧予立 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